华娱之纵横
字体: 16 + -

第四百零四章 金像与金马(求订阅,求月票)

    80年代时,华夏内地首次引进香江团队,合拍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时,作为大女主电影的绝对一号。

    当时的刘晓清在那个电视机没普及、大众主要娱乐方式是看电影的时代,主演多部影片年年创造票房记录,论家喻户晓和受欢迎程度,是整个内地影坛的头号明星(不分男女性别);而男主角梁佳辉,那时还是个刚演电影主角的新人。

    然而,刘晓清在剧组的待遇,是和众多群演一起打地铺,吃的是馒头咸菜,而香江演员们却各个安排了专用餐车,餐餐有鱼有肉。

    所以刘晓清饿得不行时,便去偷撕梁佳辉的饭票,换大米饭吃,后来她实在想吃红烧肉,便在拍重头戏时哭闹着罢演,剧组为息事宁人,同意给她安排和港方一样的饭菜。

    终于有一天,我哭了起来。由于我是明星又是主演,一时间全组乱了阵脚。导演、副导演、制片主任一窝蜂全来哄我不哭不哭,怎么了怎么了?我哭着说我要吃米饭吃肉。制片主任连连说好好好,然后小声地吩咐他们快去拿饭拿肉!我说我一个人吃不行。要大家都吃饭吃肉。——《刘晓清自传》

    同样,也是80年代,李链杰一部《少林寺》,在一毛钱一张电影票时代创造了上亿票房(代换成现在,相当于00亿00亿票房),而且出口海外,红透日本东南亚。

    他首次和香江团队拍《南北少林》时,作为主演一天块钱片酬,一个月90块;而香江籍工作人员是一天5000块片酬,一个月15万;

    甚至扮演扮死尸的香江籍群演,一天50块片酬,李连杰不服气也闹了,质问片方,终于争取到了演完自己戏份之余,也可以另外扮演死尸,再拿50块片酬的待遇……

    为什么两地的工作人员的待遇差这么多?就因为他们是香江人!?

    我在摄影机前必须从早到晚的拳打脚踢,他们却只要站在我的背后玩一玩,摇摇手上的剑和大声喊叫,而他们赚的比我多的多,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幕后故事李链杰谈南北少林》

    1991年,苌江发生了特大水灾,陆港两地众多明星大腕都出席了赈灾义演,主办方却对两地演员明显差别待遇,对香江艺人各种关照,唯恐照顾不周,激起了内地众多老艺术家的普遍不满。

    到活动结束后的会餐时,香江艺人谭庸麟在给女服务员签名时,放言「我从来只签英文不签中文!」不论他是否是以此婉拒,但在当事旁观者看来,对内地人的不屑却是溢于言表。

    陈道铭拍案而起,质问谭庸麟「你还是不是中国人!」然后大伙们不顾主办方挽留,拂袖而去。

    只有和香江方一直有合作的巩黎,尴尬说,「这样不好吧?」陈道铭怒斥「你有求于他们你就留下,我们走!」只留下巩黎可怜巴巴地在饭店门口站着。

    正因为待遇明显不同,所以在许多剧组,港台演员在内地演员面前也隔外盛气 更新快凌人,自以为高人一等。

    004年9月,《小鱼儿和花无缺》剧组的两大香江主演,谢挺疯和张萎键,以拍摄需要为由,将内地演员王伯照打伤住院,即所谓“小白龙”,激起了当时内地影视界的集体公愤。

    又是包括陈道铭在内,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和内地一线演员联名呼吁,声讨肇事者,进而要求在合拍片中,内地演员应获得各方面皆受尊重的平等待遇。

    从那以后,两地娱乐势力对内地演员的打压,便开始从明到暗,从明晃晃动刀子变成了暗搓搓使绊子。

    一直秉性耿直,不愿和光同尘的周结,便不幸成为他们杀鸡儆猴的牺牲品之一。

    在那以后,又多次在政协会议提案,要求限制“罡毒”“苔毒”的无量艺人来内地圈钱的陈道铭,理所当然被香江湾湾两地的娱乐资本视为眼中钉。

    于是,“周结和陈道铭在《少包》剧组不合,被陈道铭下令封杀”,这一个“一箭双雕”的谣言应运而生,三人成虎,广为流传。

    周结因此变成了不尊敬前辈、不识时务,自作自受;陈道铭更成了心胸狭隘,打压后辈的“戏霸”。

    即便陈道铭曾公开表示没有不合,相反他很欣赏周结,可是有用吗?没有人听的。

    如果香江,湾湾的电影人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而添砖加瓦的话,我想上面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那么,他们来内地的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饿,他们饿坏了。

    香江的电影市场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展露颓势,而97年的金融海啸加剧了这一情况,香江本土市场毕竟有限,它的繁荣跟过去的东南亚这些外埠市场有很大的关系,而一场海啸加好莱坞的兴起,使得它丧失了东南亚的票仓。

    而湾湾市场本就是香江的票仓之一,与香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本土市场不够,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使得湾湾的导演只能拍摄低成本的文艺片,几年下来湾湾已经没有能拍商业片的导演了。

    留守本土饿死与出走大陆一搏就成为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

    两地电影人到内地的目的不纯粹,那么号称公平的三地电影节就真的公平了吗?

    以香江金像奖为例,参与金像奖的条件很简单,只要符合三条规定中的两条就可以

    1导演须是持有香江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江居民;

    .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江合法注册公司;

    .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江居民,以十六个工作项目计算监制、编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员、摄影、动作设计、美术指导、服装造型、剪接、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音响效果及视觉效果。

    每个工作项目只计算一位香江工作人员;若「原创电影歌曲」的作曲、填词及主唱多于一位为香江工作人员,亦只会计算其中一位。

    后来,香江方面觉得这个条件对于宽松,把第三条的最少六个改为八个。

    公平吗?没有吧?香江金像奖就是香江电影的一场落寞的狂欢,它把几乎全部的内地电影隔绝在外,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香江电影留一点火焰,以及作为保证合拍片中拥有发言权。

    我们历数一下内地获得金像影后,影帝与导演的人数,内地获得影后殊荣的有五人,分别是斯琴高娃,张子怡,巩黎,周公子,赵燕子。

    005年的张子怡,006年的周公子,007年的巩黎,008年的斯沁高娃。

    连续四年的影后都被内地包揽,是因为她们以前不够优秀才有现在的厚积薄发吗?还是金像奖看到内地人的实力,给予承认了?

    都不是,唯一的原因是00年的6月到9月,《内地与香江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附件签订,里面有很多内地对于香江的扶持。

    而对电影行业最大的影响就是有一条香江电影可以不受进口片的配额限制进入内地市场,新的‘合拍片时代’来临了。

    这才有了连续四年的影后花落内地演员环抱,这四人的实力是有的,但光有实力是不够的,还得靠大势,靠风云际会。

    内地获得影帝殊荣的只有李莲解一人,他是内地出身,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江与美果,他也不是华夏国籍,所以他也算不得纯粹的内地影帝。

    真的是香江男演员的演技就秒杀甚至是绝杀内地演员吗?我想不是吧。

    内地获得最佳导演的只有好吧,没有,一个都没有,都是香江的。

    为什么给影后而不给别的?因为香江电影产业死了,但电影人还有很多,例如四大天王,例如梁超伟,例如刘庆云,例如古黑,例如周星星,徐老怪等等

    看看,有这么多人,所以他们要打压内地的中生代,如此才有自己艺人出头的机会。

    导演也是如此。

    所以说,香江金像奖才是区域保护性最强的电影节,而被诟病为区域保护最强的金鸡奖差的远呢。

    下面再说说金马奖,它的条件很简单,就一句话华语电影,完成制作就可以报名,不限制是否播出。

    看似简单,实际上也真的简单,但内地电影要拿奖依旧不简单。

    相比金像奖来说,内地获得金马的机会是要大很多的,导演,影帝,影后都有斩获。

    可以说金马比金像奖要开放,也可以说金马奖无奈,因为它想将他们的艺人推向内地,但区别于香江有成熟的电影制作体系,公司,导演与演员。

    而这些湾湾都没有,甚至找不出湾湾有哪家知名的影视制作公司,也找不出有哪些实力派的演员,导演也唯有两位,李按与吴白鸽,前者在美国发展,后者被好莱坞扫地出门,也到大陆撅食了,结果证明了这也是一个水货。

    没有别的优势,只能将金马奖拿来妥协,隔个几年就给内地电影人一次机会,以此来保证湾湾系在内地的话语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