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巷人物
字体: 16 + -

第4章 【4】

    “唉!你舅舅鹞儿轻飘啊,他要真能写书倒好了,不知哪根筋绊牢,涂涂画画都是蛐蛐儿,还在密密麻麻地注着字,好厚的一刀纸!”

    我心松了下,不解地问:“他是虫痴,一个人孤单解解闷也会惹事?”

    “他犯魂!有好几张是裁的宣传画,虽说反面空白,但也不看看,背面印有人像,能在上面画蛐蛐儿!人家对着阳光照,说是恶毒攻击,让蟋蟀在头上拉屎撒尿,你说这不是活该么?戴高帽游街批斗,本来就是个无业游民,现在被收押了!”

    “那么舅舅家抄了?”我试探,心里悬的是地下东西,舅舅鹞儿脾气,人家会诱供的,很快将波及我!

    “家!破烂一个,什么也没有!你分配工作那年他告诉我把老辈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当时我还骂他,现在想想还算祖上有灵,要不你外公藏的那些封资修东西,你这个鹞儿舅舅恐怕出不来了。”

    我长长地舒了口气,电话那头母亲着急地叫:“你怎么啦?拉这么长的气?”

    “没有,为舅舅难受!”这也是真话,母亲也黯然。娘儿俩聊了些其他事,当然我都是报的平安。

    “平安就好,人要本份,不要跟人家去乱烘烘,作孽啊!”最后一句她还是在唠叨舅舅。

    时序轮回,岁月如梭,当我两鬓斑白已成为西北农学院稍有名望的教授,正在向博导努力。一天,到rb东京农工大学访问,与同是植保专家的津田茨林先生交流,不知怎么话题竟扯到中国的虫文化,当谈及绵延一千多年的蟋蟀,想不到津田由衷地赞赏:“蟋蟀小虫可谓浓缩中华精粹,识、品、养、玩、性,上至国君大夫,下到士绅百姓都喜欢有加,它不仅是个娱乐游戏,更是宝贵的人类精神遗产,值得研究发扬。可惜贵国传统的好东西太多,不像韩国他们正在收集整理,准备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哩!”

    我一惊连连摇头:“不可能吧,畜养蟋蟀这是我国特有的风俗,且也只局限在京冀鲁苏浙闽一带,华南和西北不普及,韩国曾受明朝的感染,宫庭间有斗虫的记载,要把它作为他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恐怕会贻笑天下。”

    “不!”津田笑笑说:“谁让你们自己不吆喝,端午节不是人家先一步注册了,还有造纸和印刷的发明……”

    我头有些晕了,有股无名的失落感升起,忙拿起杯喝水掩饰。

    “不过,近来贵国民间到也热闹起来,有些地方政府还很支持,像山东宁阳不是打出养虫的经济牌,以此招商引资哩!还有你的老家杭州准备倡办“蛐蛐节”,陈吟蛩先生近日发请柬邀我去参加呢?”

    “陈吟蛩——!”我心喀顿一下。

    “他是市蛐蛐协会会长,早年吟蛩的父亲还与生父是朋友,都是上海‘仙虫社’的社员,噢,他爸还是社长。”

    我的脸阵阵发烧,说实在话,自从来到西北教书,黄士和风沙早就与蟋蟀生分了,父亲去世我把母亲接来,老家的联系就少了,当母亲亡故后更是难得与鹞儿舅舅通信,今天津田一提,有件往事接踵涌上。

    好像是前几年吧,舅舅寄来一本手稿,厚厚一沓,字数几万,写得很恭正,其中还有不少手工画的蟋蟀和盆罐斗虫工具等图形,要我帮他修改,最好能给书作个序!说自己学问大,专研究昆虫与农业的关系,蛐蛐儿也属于此类。当时我就懵了!这个鹞儿舅舅,什么年代了,还痴迷着,可谓积习难改!要知道从我们的分类学上,蟋蟀归属农业害虫。况且此时我正在努力争取评上正教授,挤尽脑汁设法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还要盘算和计划对付各种人事关系的羁绊,哪有精力去伺候这个玩家。至于序言更不敢动笔了,这不是砸自己牌子。于是我马马虎虎地翻了翻,电脑上摘了些文献资料,写上潦潦意见,让学生寄回了。现在想不到,他还弄出声响来了。

    不知哪儿股神经鼓动,当即我竟与津田约定一起去参加蛐蛐节!

    老家的城市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古城瓦房泥墙都不见了,代替的是幢幢高楼。菜市桥的河道也疏通宽绰,两旁是浓稠的绿化地,姹紫嫣红间飘逸着秋日甜爽的桂香。花鸟市场就设在原先叫断河坝的地方,在我记忆中这里过去堆满垃圾,现在眼前却是彩旗锦簇。高敞明亮的钢结构框架下,是一排排整齐的商位,今天都被虫文化的宣传所掩没。在大红塑料入口气穹上,一条横幅高悬,“热烈庆祝钱塘首届蛐蛐节开幕”,有只造型的大蟋蟀真张翅翘须鼓啼上面,配着两廊的无数布绒蟋蟀摊位烘托起独有的气氛,音乐奏的是江南丝竹,扬溢一派文雅融和的神韵。

    人头攒动。从口音中分辩不少是外地来的。本城的市民更显得亲切生动,老中少拥挤挑选购买蛐蛐儿。一个大厅设有蟋蟀文化的介绍,厨窗里有不少古往今来的虫草书画,我发现有本具着陈咏蛩主编的蟋蟀丛书,摆放在长桌上吸引许多人购卖。我那个鹞儿舅舅戴着花镜正在忙不叠地为读者签名。

    “成名人了!”

    听到我的声音,抬头见津田也在,鹞儿欢喜得扔掉笔站起傻笑。

    舅舅精神着哩,这个几乎一辈子痴虫,为此受过无数挫折和磨难,竟看不出有丝毫老相。瘦削的脸充满喜悦,只是胸襟仍然薄薄的,耸起两肩,紫红色的西装敞开着,依旧一鼓一鼓的。

    “来,去看看当年藏的东西。”舅舅招呼说。

    津田和我随他到了一个专厅,见明亮的灯光下,陈列着高低的玻璃柜,从诗经开始,唐宋明清到民国,基本上汇集了历代的虫书,还有不少珍贵的盆具和斗虫器具。那只有两条蟠龙和凤珠的平章罐独占一格,显示珍贵,十分醒目,下面有文字详细地作介绍。

    “不容易……”津田听我的解释,鞠着躬声声说。

    有人跑进来对鹞儿说:“会长,文化局的领导来了。”

    舅舅大步出去迎接,我见到他身后,长长的个子依旧飘飘。不务正业!我猛然想起母亲的话,不知怎地,另一个感想也随之脱出,也许舅舅痴虫原本是正经事,专注蟋蟀,普及推广,传承发扬,应该说是有贡献的。蟋蟀文化蕴藏着哲理,博奕着智慧,充满学问知识,给生活增添色彩和欢娱。这么说,舅舅也是个文化人,他从事的是民间文化。我怀疑起自己来了,一个即将成为博导的学者,真正的价值恐怕还不如鹞儿……

    问题是怎么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