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庭
字体: 16 + -

第一百二十九章 禁制破碎

    四周城墙高峻,这座皇宫内的校场,俨然一座堡垒般严密。

    可偌大校场之上,依旧有清风,自东方而来,向西方吹去。日头暖人,此番这一阵清风,为校场中的众人,带来丝丝透骨凉意。一些站在人堆里年纪尚大,且并未得到荆氏皇帝赐坐的朝廷官员,不得不双手拢袖,缩了缩脖子,脸色僵硬的盯着高台之上。

    贼老天,冻煞老夫矣!

    清风扬起场间高台之上,两位衣衫单薄,样式不同于武纪王朝百姓的两位年轻俊朗公子衣摆。按照规矩,抱拳见礼之后的两人便从掌管司礼之人手中,接过长剑,手握剑柄,站在高台两端,盯着对方,眼神坚毅,相互对持起来。

    御座之上,荆氏皇帝盯着场间二人,神情若有所思。

    片刻之后,见高台之上二人仍旧未曾动手比试,一袭龙袍的荆氏皇帝挑了挑眉,朝弯腰拢袖伺候在身后,等待皇帝陛下吩咐的大宦官赵高低声问道:“这二人非我王朝中人吧?”

    一直注意荆氏皇帝脸色的宦官赵高闻言,连忙凑到荆氏皇帝耳边,低声道:“回禀陛下,据场卫上报的底细,这两位公子确实并非我朝人氏。此二人乃朱莹王朝户籍,据说这两人原本家中显赫,乃世家子弟。”

    大太监犹豫片刻,接着道:“这两人相互之间,并不相熟。”

    荆是皇帝不置可否的哦了一声,冲大太监挥了挥手,赵高退却,荆氏皇帝继续将视线投在场间对持的二人身上。

    在众多看官即将不耐烦之际,两人便动手了。

    乍一短兵相接,高台之上,尽是两人留下的残影,旋即锵锵对撞之声,响彻在高台之上。

    书院人群之中,盯着高台之上的李太易猛然间瞪大眼睛。

    李太易耳边听着刀剑对撞,脑海之中突然涌出一幕剑开山河的模糊场景,仿若身临其境。那股壮阔且别开生面的场面,令少年血脉偾张,气血翻腾。

    周身升起一股白起。

    不过,如今众人视线皆投在高台之上比试武艺的两人身上,倒是并未注意到少年的异样。

    高台之上的两位年轻公子,在交手数十招之后,便分出了胜负。

    毕竟此次比试考教,主旨便是点到为止,不用分出生死。

    高台之上那位败北之人,明眼人自然看得出,此人虽然以露出一个微不可查破晓,而败退。可比之对面之人,应当还留有后手,只是对于比试一事并不算得心应手。

    等司礼宣布胜负之后,两人便昂首挺胸,下了高台。

    显然,两人皆未将此次胜负放在心上,无论输赢之人,走下台阶之时,面色皆平静。

    此次应选之人,共有二十一人,两两比试之后,剩余一人随意从胜出的十人之中,挑选一位出来

    ,再行比试。等所有人大显身手之后,由候在高台之下的司礼官员记录分数,方才要比试考教剩余的“礼”“乐”“书”“数”。

    光阴流逝,等场间二十一位年轻公子统统上过高台展露拳脚之后,神游天外得李太易方才回过神来。

    等少年再次凝视向高台之上望去,只见一位身着单薄青衫,眉眼清秀的年轻公子,怀中抱着一柄小上些许的苍青古琴,站在高台之上,向御座行了一礼。

    有小宦官上台,陈设桌案凳子,从年轻公子手中接过古琴摆放整齐。

    旋即,台下一位年轻司礼双手捧着书档,高声唱道:“贾施卿演奏之曲长乐行。”

    唱礼落罢,名为贾施卿的年轻公子掀起长衫,坐在木凳之上,十指张开,抚摸琴弦。

    贾姓公子周身气质浑然天成,场间议论之声,徒然安静下来。

    琴声响起。

    清澈明净的琴声潺潺流动,如同来自深谷幽山。轻灵地淌着,淌过光阴的皱折,淌过岁尘的颠沛,淌过说书人洞悉尘世的盲眼。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年轻公子眼神清澈,嗓音清朗的唱道。

    识海之中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李太易神色闭上双眼,沉浸古琴琴声之中。

    ……

    河山大郡临界,太和福地。

    那座高耸入云的太和剑峰之上,徒然响起一阵嘹亮剑吟。

    一柄剑尖儿插在太和剑锋半山腰石缝之中,剑身纤细的三尺青锋,猛然间挣来禁制制衡,冲天而起,刺透一只盘旋的苍鹰腹部,带起一串串血珠,剑柄在空中翻转,旋即向着一个方向闪去。

    苍鹰哀鸣着向太和峰山脚坠落。

    九里村,李榆正院落之中,一袭道袍的年轻道长吕青文,将手中方才刻画好的符箓收入袖口之中,抬头望了一眼夕阳西下,被晚霞染红的天幕,拔地而起。

    那柄感知到主人的三尺青锋,在和丰县上空,被身穿一袭道袍,头戴莲花冠,化作一道长虹的吕青文截住。

    年轻道人衣袂翻飞,凌空而立,宛如仙人一般。

    不过此时相貌俊朗非凡的年轻小天师,当今的太和福地坐镇之人,眉头紧皱的将视线放在眼前这柄长剑身上。

    年轻道人右手两指之间,夹着欲挣脱束缚的三尺青锋剑尖儿,沉默不语。

    终于,这柄被来自数千里外气机牵引的灵剑,即将挣脱年轻道人的束缚,剑身颤抖的厉害。

    眉头紧皱,面色变换不定的吕姓道人抿了抿唇,从怀中抽出一张金色符箓,贴在动荡不安的剑柄身上。

    被隔绝气机感应的长剑终于化为平静,恢复死物。

    年轻道人左手握住剑柄,于半空之上横跨一步,转瞬之间,便回到了九里村之中。

    事

    情极其古怪,身穿道袍的年轻道人,自然知晓耽搁不得,不得不施展出了道家的“咫尺天涯”身法,瞬间出现在刘仙侠家院落之中。

    天下之中,一洲之内,两地之间的距离,于上五境修士而言,全力施为,也就几个瞬息之间便可亲临。

    刘仙侠返回家乡之后,便一直待在刘府之中读书。书生在沿途之中,购买了不少孤本,更是在途经和丰县之时,几乎将小城之中现存的古旧书籍收录一空。

    当时书生雇佣了数辆马车,方才将这些书籍,全部带回了家中。

    而少年收的那位首席大弟子,性格木纳的少年苟余,一路之上,愈发的沉默寡言了。

    书生对比也乐见其成,毕竟他如今不似以往那般健谈,多数情况下,书生的心思都投在了购买的那些书中去。

    至今他也并未想出该如何着手,为苟余打造根基。

    不得已,书生从记忆之中搜刮了一门温养气机的心决,传授给少年。

    少年倒也刻苦,每日里除了砍柴挑水之外,便躲在房间之中闷头苦修了。

    对于书生出门一趟,带回来一位弟子,刘来石不置可否,并不与少年搭话。倒刘仙侠之母,听闻自家儿子一番解释之后,倒是对这位性格木讷的少年喜爱至极。

    这数日之中,吃喝穿用,刘母从未亏待过少年。

    腊月时分,九里村早一过了农忙时节,中年汉子刘来石整日里除了在村中晃悠外,便是在自家院落之中习拳了。

    刘仙侠之父刘来石,实则是一位三境纯粹武夫。

    年轻道长手持长剑落在院落之中,冲正在打拳的刘来石打了个招呼,便一溜烟向刘仙侠书房中去了。

    刘来石在这几日对于年轻道人这突兀出现在院落之中,或者从天而降的作态,早已见怪不怪了。

    年轻道人乃上五境陆地神仙,九里村知晓之人,也已不少。

    其中便包括他外来之人刘来石。

    刘来石虽然心中对这位落户九里村的年轻道人敬畏有加,可在面子上,对这位和自家儿子称兄道弟得陆地神仙从来不给一丝好脸色。

    吕姓道人对比也不以为意。

    吕青文推门而入,一眼便看到了书桌后方双手捧着书籍的刘仙侠。

    年轻道人关上房门,随手设下一道禁制,旋即对视线投过来的书生扬了扬手中寒芒毕露的长剑,道:“不出所料,终于有人对剑锋之上这些残留剑意动手了。”

    不等书生开口说话,有着小天师之称的道家天君眨了眨眼,旋即仔细打量了一番坐在木椅之上,面露微笑的书生,道人面露诧异之色,惊讶道:“实在令本道爷吃惊,刘公子这境界攀升速度,可真令被称之为天赋秉异的道爷自形惭愧不已啊。”

    如今气

    府之中,元婴神胎愈发晶莹,周身气质儒雅至极的书生闻言,微笑摇头不语。

    吕姓道人对于这一位转世之人,虽有结交之意,可忌于某位圣人猜忌,不得不刻意与这位书生拉开一段距离。

    之前刘仙侠并未接纳往世记忆之时,他就已瞧出了端倪,如今书生境界毫无凝滞,节节攀升,其实早已在他意料之中。

    毕竟在道家天书记载之中,世间存在的兵解轮回转世之人,一但挣脱设在灵魂之上的禁制,无论本身天赋如何,在上五境以前,境界攀升可谓一日千里,毫无瓶颈可言。

    一袭道袍的年轻道人不再寒暄,而是将手中以道家“困剑符”暂时压制气息的长剑,递给书生,神色凝重道:“想必那些藏在池塘底的千年王八,决定要借此机会翻身。一些被刻意藏在羽翼之下的天之骄子,如今也开始逐渐现身与天下。最是注重本命物的剑修,应当用不了多久,就会将视线投在咱这太和福地剑锋之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