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庭
字体: 16 + -

第三十八章 少年不如意

    那位十来岁的小掌柜,身材精瘦狭长,性情沉稳且识大体,全然不似十岁孩童该有的模样,不知底细的人看到,会误以为少年是十五六七也说不定。

    小掌柜姓吴,随那位沉默寡言,精神失常地生母姓氏,取名吴庆阳。

    用县学那位不似其他教书先生一般迂腐的老夫子所言,这孩子绝非池中之物,小小年纪,城府之深,令人大跌眼镜。

    母亲在吴庆阳不满六岁弱龄,便开始疯疯癫癫,家务难理,再加上那位性情喜怒无常的中年修士被人削去头颅,一家重担便沉甸甸压在孩子肩膀之上。

    当时实在过不下去,受尽同龄孩子欺辱的吴庆阳,并未前去寻找那位县令大人,而是跪在县学门口,整整跪了一天,请求老夫子收其为徒。

    对周围异样眼光置之不理,咬着干枯嘴唇,眼神坚毅。

    并未收到任何人举荐,并不清楚其中缘由的老夫子鉴于县学规矩,在第一次并未请少年进入,只是望着跪在地上的孩子,神色复杂。

    之后了解其后背景身世之后,这位心怀善意的县学老夫子,便亲自登门拜访掌管和丰县县学的县令大人。

    两人在那位县令大人书房之中,畅聊一夜,第二日,精神依然抖擞的老夫子回到县学之中,将早早跪在地上的孩子搀扶起来,收入门下。

    李太易经由刘仙侠一番诉说,心下有了计较。

    少年开口问道:“你可曾见过那位吴庆阳?”

    刘仙侠笑着摇了摇头,“并未曾见过,不过,上次试学之地,便是在县学之中进考,听一个和那位吴庆阳小孩儿关系甚好的同窗说过。”

    刘仙侠所说的试学,其实并非是书面上的考试,而是地地道道的教书,舍内有老夫子旁听,执掌一县文庚的县隶摆上案台记录。

    县庚为武纪王朝荆氏皇帝特例开出来的一方官员,并不在官品之列,却也相当于县丞职位,县令与其相见,也要笑脸相迎,且县庚主要职务,便是只对皇帝陛下负责。

    县庚分为文庚和武庚,武纪王朝虽说也算千年之国,历史悠久。可算的上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真正读书人,依然凤毛麟角,大多武纪国土之上能有游历条件的读书人,在走遍天下之后,有望被奉为一方大儒之人,却总会因为某些原因,而逗留在他国版图之上,或为官或教书育人,门徒满天下。

    因此,尽管武纪王朝在琉璃洲之中有三大王朝,有“兵士悍勇,将士无双”之称,却并无拿得出手的读书圣人贤士。临近鲤鱼跃龙门,总有摘桃子之人,橄榄枝递的莫名其妙,抛出之人更是无迹可寻。

    历代荆氏皇帝,为此时,祭天,逗留距离皇城之外数百里远文庙中的光阴,比在宫中处理朝中奏折,更

    为久而久之。

    书生望着李太易,语气缓慢道:“太易莫非对这位性情坚毅的小书生感兴趣?”

    李太易伸手揉了揉身侧聚精会神竖耳倾听的李逵小脑袋,在小家伙茫然抬头,疑惑的神色中,笑道:“比李逵才大一岁,又是修行神仙后人,我想见上一见。”

    刘仙侠知道少年所说为何,心中暗自叹息一声,点点头,示意少年,他来安排。

    几人吃下掌柜准备的晚饭,便早早前往客房之中休息。

    李太易和刘仙侠同住一间,尽管从村中带来带来的银钱还算充足,执掌银钱地李太易二人秉承着有省无害原则,并未铺张浪费,几个人安排一间客房。

    出身九里村,对超脱世俗凡夫俗子,世间修行之事最为上心的李太易,在客房之中,与刘仙侠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怀畅谈,以学生地身份自居。

    在途中唯次当面迎敌之后,便发现昔日好友不同凡响的李太易,第一次倾听读书人刘仙侠讲解修行境界划分。

    以刘仙侠所讲,修行之人,实乃逆天改命,不算违背大道,却也不被大道所喜之人。

    修行之人有练气士和纯粹武夫以及剑修之分,世间练气士在修行人之中约莫占近五成,四成武夫,最后瓜分天下气运的便是那战力最强破坏力最大的剑修。

    所谓修行,实则修心。

    浩然天下,诸子百家之中,主张与人为善,施仁政,有教无类的儒家为首,徒子徒孙读书人布满天下。

    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家,在浩然天下,以龙虎山为首,最为正统。那座天师府内阁之中,最高牌位供奉的便是道庭祖师。

    之后人丁兴旺地便有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严刑峻法,依法治国的法家;主张诡辩无罪,逻辑思维的名家;主张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农家;主张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纵横家;主张兼收并蓄,集各家之所长的杂家;主张阴阳有序,天人合一的阴阳家;主张写文章以文采见长的小说家,主张三十六计,兵不厌诈的兵家等等,齐聚这座浩然天下。

    而这之外,便是那主张因果轮回的佛家了。

    听到这儿,李太易一阵头大,方才还在讲修行中事,转眼间便十万八千里,成了诸子百家。

    少年趴在桌子上,摆弄了茶杯,手指拨动了下眼前灯芯,嘟囔道:“讲神仙的由来,咋又跑到诸子百家这些读书人身上了。”

    读书人刘仙侠闻言笑了笑,接着道:“这世间有三种剑最风流,太易知道是哪三种吗?”

    听到最朝思暮想的剑修,李太易心中一阵兴奋,轻轻拍了拍桌子,急忙道:“快快讲来,别卖关子。”

    读书人这才神色轻松娓娓道来。

    世间有三种剑,最

    是风流。

    读书人的剑,最是刚正不阿。

    修道之人手中桃木剑,妖魔鬼怪见而避之。

    以及纯粹剑修,心中的快意剑,出剑最快,千万里取人首级。

    皆风流!

    之后读书人又给少年讲了历史上剑修的一些名人轶事,李太易听得兴致勃勃,期间还提出一些心中疑惑,读书人解答。

    两人在和丰客栈之中,畅聊一夜。

    第二日,按照计划,为了不节外生枝,惊动那些意图不明,滞留在和丰县的外乡人,一行人一大早便整装待发,早早食用过和丰客栈老掌柜准备的早膳,等在客栈大庭当中。

    片刻之后,担任护卫邑从的李广亮等人牵着换过的四辆大厢房马车,缓缓至门外,静静等候。

    李太易刘仙侠两人一夜未睡,此刻在众人面前,仍然神采奕奕,尤其是李太易,眼神中满是笑意。

    昨夜,少年可谓受益匪浅,见识猛然间拔高不少。

    之所以此刻如此开心,并不单单是开阔眼界那么简单,而是李太易如今也算修行中人了。

    从在郊外过夜那晚,经过李太易刻苦钻研之后进入“内视”之后,便跨越了修行的入门第一境感知境,进入了第二境,玄关境。

    所谓玄关,便是体内穴窍初通,能够接受天地灵气流动,并且加以调动,用以滋养神魄血脉。

    如果能自由调动丹田内,在郊外那晚模糊感知到的那几条如丝须地“青色”灵气,冲击开小腹上方,丹田内的“拦路石”,玄关穴窍,进入虚无缥缈的雪山气海,之后距离第三境也就不远了。

    从一个凡夫俗子到梦寐以求地修行之人二境练气士,李太易面带笑意,可心中却有些苦涩。

    不太如意。

    他隐隐感觉到从一位凡夫俗子到修行中人的蜕变过程,为何会如此莫名其妙,简单顺利了。

    少年可是清楚的记得,当初那位和自家老太岁长相极其相似的龙树和尚,受人迫害之后圆寂,那条发生的事情。

    李太易记的清楚,当初慈眉善目的老僧,在去世之前地最后光阴,颤颤巍巍将枯瘦手掌放在他的头顶之上,当时只顾得伤心,具体感觉倒是望了,可是那种隐隐的微热感,他还记得清楚。

    当时老僧周身金黄四溢,光芒大作,象极了昨晚刘仙侠所讲的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在修行之人眼中,是仙家门派最常用也最鄙视的一种功法传承。

    修行之人,也类同世俗王朝之中的百姓和世家大族的区别,有穷富之分。

    一些人丁稀薄的仙家宗门,如若是三代四代单传,而这些后辈修行天赋平平,导致门派青黄不接,后继无人,门派难以为继。族内老族在仙逝之时,便会使用醍醐灌顶这道粗鲁蛮横,却

    又透露着无奈的功法,将毕生修为境界,传给下代弟子,之后无以为撑的老人,便灰飞烟灭。

    因此,在修行人当中,有人哪家门派仙族使用醍醐灌顶,当家之人,一夜之间修为暴涨,那么不用多想,此族之中老祖,一定灰飞烟灭了。

    不肖无用子孙,连老人最后颐养天年的机会都不给,实在是窝囊无用至极。

    一家宗门,一旦让人发现动用醍醐灌顶这类功法,那么这家身份高贵,超脱世俗王朝之外的仙家宗门,便会迅速衰败下来,除非此家族长掌管话语权之人,智慧与胸怀坦荡,才有机会化险为夷,独自背负骂名,使得其后辈在灵气气运紧缺的修行世界,得以立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