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实验的奥秘
字体: 16 + -

38 知识传承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或许千百万人他们没有知识创新,他们一辈子都在学习。但是如果没有知识积累的话,他们还算是真正的社会成员吗?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就算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他们同样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知识创新的。因此,不论是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还是现阶段社会的文化现状来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化的传承,比创新更重要。其实,知识传承与创新反映了认识领域的一种运动。正是这种运动,导致了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前面我们讲到知识的进阶。即知识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或由少到多、由片面到全面。这里实际有一个认识流程。泽东在《实践论》中做了一个总结: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螺旋上升,以致无穷。就是认知的总流程。一个小的知识,需要历经这样一个流程,复杂的系统的知识,更要历经这样一个流程。这个流程并非均衡。也有具像与抽象的交替变化。具像阶段人类侧重于记录,而抽象阶段人类侧重于推理。推理阶段人类的认知会有质的飞跃。也会因此产生学术上的大家。质的飞跃还表现在知识的发和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人类使用工具的复杂和多样性。千百年来,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构筑起了众多的知识通道。彼此不相干的事物越来越具有相关性。点线成为网络。微观与宏观的认知走得愈加遥远。应该说相关成就的取得,都无一例外出自这一认知生产线。许多曾经花费了人类成百上千年得以完成的认知,到了你这里,也许用不了些许时间,你就会轻易掌握。一个人在一生中,也许只有一小部分是自已实践检验而来。大部分应该是学习而来。学习使你融入社会,也会使你迷失自己。



    在同一领域同等条件下,如果有两个人在做同样的课题,一定是对该领域了解的更多的那个人更易于出成绩。这好比一个人在塔尖,一个人在塔底,前者再跨一步,即可登峰造极,而后者同样跨一步,却距塔尖仍差很远。这和智商没有关系,是知识差距造成的。本人在八十年代末期,在工作中,写文稿还在用‘汉字打字机’,解决计算问题还用‘算盘’和机械的‘手摇计算机’。直到有了386电脑和电子计算器,我们才废弃了它们。你能说发明前者的人智商不及后者吗?这和人类的认知水平有关。你不可能超越当时的条件去做没有技术支持的事情。



    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在哪里?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习。正因为知识有进级的特点,当知识由一个点变为面、由单一变为系统时,要掌握它们就要接受相关的教育。这就是学习。人类要发展,就要有传承。学习是最好的传承。另外,个体的人要与人类一同前行,成为社会所接纳的一分子,就必须了解社会活动的相关约定、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技巧、方法。掌握这些学习是最直接的途径。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晓。



    说到知识的传承,大卫·奥苏伯尔(1918—2008?)较为知名。他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在知识分类与学习上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他将对知识的学习分为“由简到繁”的五类:



    (1)表征性学习。表征性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如阿拉伯数字“?3?”,圆周率“?π?”,函数符号“?y=f(x)?”,字母“a、b、c”等。?



    (2)?概念学习。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能够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线段两两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图形”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分为两类:概括性命题(譬如,“圆的半径都相等”)与非概括性命题(譬如,“?3?是奇数”),前者往往揭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某种规律、定理、规则或原理等,而后者则仅仅表示一个事实。因此,命题学习就包括事实学习和规律、定理或原理的学习,后者要求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部分。



    (4)概念和命题的运用。前三类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的是概念和概括性命题在简单情景中的运用。譬如,在已经掌握圆的半径、圆周率和周长概念等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运用“?c=2?π?r?”来求圆的周长了。



    (5)问题解决与创造。解决问题是概念和命题在复杂情景中的运用,而创造则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当学习者所遭遇到的“新”情景越复杂,“新”情景与原有学习过的情景越不相似,解决问题的难度就越大,所需要的创造性就越高。解决问题涉及问题条件命题、问题目标命题、问题背景命题、推理规则和解决策略等。



    有人把奥苏伯尔的上述以及相关理论称为知识学习论。这个学习论尊重了知识进阶的特点,也符合学习上的认知规律。是可以借鉴和应用的。但如果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出发,加涅的分类学习理论涵盖的面积就更大一些了。他将人类的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类。言语信息:能口头或书面陈述要旨或概括性观点。智慧技能:学习者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认知策略:指向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动作技能:实验操作、动手能力或体育运动等。态度:理念、行为准则等。有点象我国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不但强调知识也注重技能等若干方面。



    以前,知识只是在哲学和教育学研究中被涉及。现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知识成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方面的成果,可推介安德森。他认为知识分可为两种类型:一类叫陈述性知识,即能用语言陈述的知识,是用来描绘世界是什么的,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另一类叫程序性知识,是个体不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而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的方式贮存。它包括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有人称为操作技能)。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皮连生对知识另有自己的看法。他广义上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并认为它储存在个体内即为个体知识;储存于个体之外,乃是人类知识。广义的知识从总体上可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概念上与安德森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