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实验的奥秘
字体: 16 + -

28 实践认知与哲学

    



    人类关于石器、弓箭、陶器、轮子等,被史学家视为显示人类智慧的最有代表性的发明。这里面已孕育了科学认识的萌芽。如发明弓箭,说明制造者已有了弹性、对称性、等份等概念,轮子的制造,说明人们大脑已有了圆、轴心、平衡、滚动等概念。其中较为重要的发明首选弓箭。从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史稿》一书中可知,我们的祖上有一个能人叫“挥公”,是全世界最大姓氏之一张姓的始祖。弓箭便是他的发明。弓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存在状况。范文澜先生认为:在工业革命前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的代表技术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和飞跃,第一次是弓箭的发明,第二次是铁器的发明,第三次是火器的发明。每一项发明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生产生活方式时代的产生。因此,弓箭率先的发明非同凡响。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弓过程,把制弓概括六个方面:干、角、筋、胶、丝、漆,并逐一讲解了这六个方面的制造工艺。可知制弓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一门相当成熟和专业的技术。五千年后的今天,虽然弓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并未消失。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如用于体育。而且关于弓箭的概念还前所未有的更为深入:“ibo速度和amo速度”、 轴距、弦距、省力比等。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还成立了“弓箭生产商协会”这样的组织。



    但人类的记忆可能出现了问题,也可能弓箭发明后曾被历史淹埋过。因为有更为古老的证据证明,弓箭的发明的确切时间应该在2.8万年前。信息来自中国山西省桑乾河支流流域出土的石制弓镞。大量的石制尖状物,很明显地证明它们是弓箭箭头。《全球通史》认为弓箭可能产于史前的祖先。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为史前,至少说明该判断是对的。而不断被发现的岩画,也证明弓箭在2-3万年之前,已经被使用。     



    类似弓箭这样的智慧产物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从一个投射的灵感到完整的制造技术,所用时间可能非常长,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逐渐成为非常完美的产品。这一点与现代技术不同,现代产品从开发到推广使用,不会超过百年,甚至仅仅几十年或者几年。如大到飞机、原 子弹、航空母舰,小到电视机、摄像机、手机等。手机是人们最熟悉的产品,从“大哥大”到智能化的掌上电脑,手机只经历了不到三十年或三十年多一点的时间。这种变化,源自加速的科学的推动。而远古时代,因为认知的限制,科学还不构成这种力量。那时人类的推动力量来自于生产斗争。来自于与自然直接相关的需求事件。因此,人类自然知识要比哲学更早地产生并形成专门的学科。在人类哲学思潮产生之前的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已发明文字。抄在草叶纸上的文字所留下的宝贵信息令人们获知,公元前1700年就有了外科学,可治疗48种身体外伤。公元前1650年,就已有了《揭露事物一切的奥秘指南》这样的数学论文,以解决社会生产、物品交换、天文计算之所需。因为丈量土地、房屋建筑的需要,几何学也得到了优先发展。而公元前1500年,病理学也自成一门学问被著述成书。书中记载了700种疾病,3877个药方。同期,冶金、制陶等技术也已相当成熟。根据以上人类的认知状况,可以推断在没有文字之前,这类知识、技能、技术就在陆续产生。在长达数百万年里,它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是慢慢累积起来的。而且它是流动的,代代相传的。其间,有三点似乎很重要,一是创造,二是记忆,三是传承。创造是知识增加的要件,记忆是为了使知识得以存留,而传承侧可以使知识生而不死。语言可以使知识生而不死。掌握知识的人消失了,但语言可以把记忆转移给新的一代。但知识总量达到足够大时,脑化学记忆的成本也在增加。这一过程会增加人类大脑善于思维的基因,也会增加大脑存储空间的负担,消耗太多脑内的资源。总之,这不是一个好的传承的方式。公元3500年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证明在这一时间节点上,人类的大脑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脑外存储方式来解决记忆与传承问题。所以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与其他知识一样,文字的产生也是渐进式的(埃及文字最初使用时,仅有600个词),从第一个字符产生到真正成为书写工具,也许历时也不会太短。同一时期,形成分类的学科知识应该已经非常丰富和系统。所以到了可以记述的时代,这些知识成就了集大成者。除此之外,手工制造技术也是最先发展起来的科目之一,用以满足生存斗争的需要。一万年前,人类已成功驯养出了狗和羊,9000年前驯养了猪,8000年前粗纤维织物出现。届时,人类也学会了手工制陶。《自然科学史》一书认为,制陶是利用化学变化改变物质天然性质的开端。而转轮的使用也是最早的机械式工具。虽然真正的化学直到7500年之后才出现。科学上的一些概念可能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积累的。但要比手工技术来的晚。这些相关的认知内容是人与自然直接的交流的产物,是利用自然之物的智慧的结果。



    之所以说人们的早期认知与生产斗争有关,是因为它们首先是从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并在生产斗争中发展的。远古时代(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不等),人们在采集时看到种子入土可长出植物;干柴点燃可以发出光和热,大麦在酵母的作用下会酿出酒,等等。出于基本生存的需要,人们尝试着种植那些植物,逐渐产生种植业,因为火而有了烧烤、冶炼、烧陶技术,并因为酒而增加了许多生活乐趣。但这些只限于维持生计的技能,还算不上是值得炫耀的成就。虽然人类文明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科学理论还未曾形成。一万年以前的人类在农耕领域,已知道人工授粉可以增加产量,但未必知道原因。轮子的发明大大节省了劳动者的体力,其中原理却又有谁能说清楚?风箱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通过风箱促进燃烧获得更高的温度(1000度),是冶金必不可少的。但能够正确地解释其中奥秘,恐怕同样是几千年以后的事情了。



    哲学家的思考是生产斗争之外的一种思考。哲学家看到种子入土长出植物,看到干柴可以燃烧发出光热,他们充满了好奇,这种物态的转化基于何种原理?其思考是深层次的,是生产斗争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之后,一些不劳动的做学问的人产生的思考。同样是人的思维活动,由于思考的方向不同,涉及的领域也是不同的。他们思考的是:这些物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物质不灭,却可以转化,那么构成物质变化的基本的物质是何等情形?他们判断水、火、土、木等基质,构成了物质的变化。类似的思考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



    那时的希腊文明程度很高,很多方面都十分具有现代感。如民主选举、个人资信、公务员轮岗制、公民会议等,比起现代甚至有过而无不及。虽然是奴隶社会,但奴隶之外的公民已获得了相当多的社会福利。并有了传授知识的学校。公元前300年就开始了分科教育,除了贴近自然的动物学、数学、几何学、气象学,还有社会类学科,如文法课、逻辑课等。而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官方教育还增加了法学、说话的艺术(雄辩术)、诗学之类科目。因为整个社会都较为重视教育,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或雄辩家,为豪富子弟当教师,都会获得巨额报酬。这种崇尚知识的风气对思想家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另外,自然类学科认知的第一阶段应该已经完结,而社会类学科的领域相对出现空白,为诸多思想者提供了探索与思考的契机。从认知规律出发,人们对自然存在的认知首先是从生产斗争中获得的,因此它的产生要先于哲学和社会类学科。前者是直接的经验或长期观测后的结果,继而向深层的自然内部去探索等同于物理、化学级别的相关规律,当时还不具备相对应的条件或方法,这时候哲学因此应运而生。哲学可以只通过思考来建立学科。如神学、宗教、伦理学、逻辑学、法学、论辩术、诗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甚至政治学、数学和物理学。由于大脑的这种思维效应,使思想者在那一时期更偏重于理性的思考。某些大思想家将此引以为傲,认为人们在生产斗争中的技能、知识是低级别的东西,而不屑于此。另外,我们不能说神学、宗教、伦理学、法学、论辩术、政治学与阶级斗争有关,但也不能说它们的出现与此无关。因为阶级斗争的出现,衍生出了许多原始时代不曾有的问题,也需要新的说辞来指导人的行为。两者内外的双重原因,导致哲学的鼎盛。当然,也离不开恰好在那一时期降临的伟大头脑。变革时代的思想真空,需要正确的观念去填充,因而观念问题成了哲学家重点着眼的问题。这相当于建立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规则和标准,与劳动者在生产斗争中的发明与发现确实是不同的。



    在众多书籍中,多数学者认为手工制造技术出现最早,在远古时期早期人类会制造石器时就开始了。尽管那时的脑容量只是现在的三分之一不足,但是并不妨碍石器的制造。其次是应用学科的产生,至少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上万年里,算数、几何、天文、医学等门类,它们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知识存在于人类社会。但是哲学绝对是空白。与生产斗争之外的思维着的内容还只有一个解释,即只和“神袛”有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公元前540年赫西俄德的《神谱》,以诗人的想象,推说天地万物都由神创造。并详细介绍了分工不同的神族成员。直到公元前6世纪,哲学才率先在古希腊产生。这时候从生产斗争中直接发源的科学门类与哲学相遇。人类的思维从此开始了抽象运行和演变。前面我们已经提及理性的演绎推导出了众多社会科学门类,如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以至于在今后数千年的时间里,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系统、更完善。但是在几百万年里人类遵循的认知规律(它一直在发挥作用却似乎不被人知)被遗憾地抛弃,唯心的理性的思维成为了主导力量。知识到知识,推理到推理成为治学的风气。观察得来的东西受到质疑,而主观演绎出来的理论让人们深信不移。同时,哲学在助推人们的思想时,“神”仍然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