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酒师
字体: 16 + -

第一百二十章 逛窑子

    说着,两人便来到了院门旁的墙角处。

    “这是?”

    自从第一次进入班鲁家的后院起,李阳便注意到了这个角落,他一直很好奇,那一大块篷布遮盖的到底是什么东东。

    如今,待前者亲自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后,他终于释然。

    “不就是个破窑子么,至于搞得这么神秘么?”

    李阳意识到什么,赶忙纠正道:“不对,是窑洞。”

    “蠢货,镇子常年降雪,如果不把它盖上,早就化成一滩烂泥塌掉了!”

    “哦,这倒也是。”

    李阳讪笑:“姜还是老的辣,大师您考虑的可真周到。”

    “少废话,去把那边的松柴拿过来!”

    “额,没问题。”

    在前者的指示下,他兴冲冲跑到了不远处,看着地面上的柴火,忍不住问道:“大师,您这是从哪儿弄来的呀?”

    “靠,镇子上那么多雪松树,随便砍两颗不就行了?”

    班鲁淡淡道:“砍完劈成一截一截的,再晒上几天,不就行了。”

    “……”

    李阳被怼的无话可说,老老实实抱着松柴来到了窑洞前。

    “愣着干什么,扔进去啊?”

    “嘿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古老的东西,能不能进去逛一圈啊?”

    “去去去。”

    班鲁无奈的摆了摆手,取出别在裤腰带上的烟斗,先看了看自己夫人的房门,然后嘬了起来。

    说实话,李阳还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传说中的窑子……呸!是窑洞。

    在前世,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更是华夏陕北地区农民的象征。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是成家立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所以说小小的窑洞也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以至于,具有十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窑洞,最终被誉为一种民间艺术和文化。

    而窑洞文化的起源,更是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

    据有些华夏考古专家声称,窑洞文化其实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诞生。

    在没有窑洞前,原始人住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地穴,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不仅生活没有保障,也不利于发展。

    到了夏朝太康时期,有位执政的人类领袖,名为不窋(bù zhú),他不仅是当时周部族的首领,更是后来周朝的先祖。

    不窋有个儿子,叫做陶,不过由于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像古文中的“鞠“字,因此又叫鞠陶。

    鞠陶就是华夏历史上最早建立窑洞的人,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也因此得以大力发展。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建筑学中,古窑洞又属于生土建筑,虽然简单易修,但也绝非随便开个凿,挖个洞那么简单。

    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窑洞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比如说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等,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尤其是在陕北地区。

    靠山窑一般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就像复式别墅。

    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就跟地窖差不多。

    而拿眼前矮人班鲁自制的这座窑洞来讲,则应该属于独立式。

    虽然其垂直高度只有两米,面积也不大,才几个平方,堪称是弹丸之地,本质意义上讲,倒不如说是一座小型锅炉房更贴切。

    但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式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远看像房,近看像窑,且出乎李阳意料的是,这座独立式窑洞本身,采用的居然是一种直立性很强的黄土。

    他试着推了推,墙体很硬,很稳固。

    “大师,你建这窑洞的时候,用的应该是黏土吧?”

    “哟呵,你小子还懂建筑?”

    窑洞外的班鲁,放下手中的烟斗,脸上的表情颇为丰富。

    李阳笑笑没说话,暗叹,没想到在这鸟不拉屎的极地,还有大量的黏土存在,怪不得镇民们都喜欢挖地窖……

    如果他没猜错的话,吉利镇,这个距离帝都偏远的小镇子,其实并不像人们口中说的那样,土地贫瘠。

    相反,这里一点都不贫瘠,还盛产黏土!

    只不过,由于黏土的土壤透气性差,缺乏植物生长必须的养分,植物在这种土壤中很难或者说是根本无法扎根,再加上气候严寒,故而很少有植物适合在这种土壤上生长。

    显然,这样的条件,对于神种来说毫无影响,但以后他真的不能再说这里的土地贫瘠了。

    要知道,黏土可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原料,主要由颗粒非常小的硅酸铝盐构成,而除了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外,其中还包含许多矿物质,比如铝,还有少量的镁、铁、钠、钾和钙。

    黏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岩石和土壤中,在农业方面没有太大作用,但却并不代表在工业方面没有价值,用它来做耐火材料、建筑材料,还有制陶是再适合不过的选择了。

    “大师,你相信我,其实就算不盖篷布,这窑洞也不会塌的。”

    “我信你个鬼!”

    “……”

    班鲁用手中的烟斗敲了敲窑门,不耐道:“我说,你这小子不会是想住在里面吧,再不出来老夫可不管了。”

    听闻,李阳赶忙将松柴扔到窑洞内,猫着腰跑了出来。

    不过他并没有说谎,众所周知,黏土是不惧怕火的,至于吸水后,体积的确会稍为膨胀,且内部组织结构变得不稳定,但还远不至于垮塌。

    同时,结合当地寒冷的气候,以及可用木材稀少等不可抗因素,他认为窑洞冬暖夏凉、十分经济,又不需木材,而且还防火、防噪音,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所以,除了烧制陶瓷以外,拿来住人也未尝不可。

    毕竟在前世的陕北地区,窑洞人民依旧存在,他们勤劳朴实,憨厚善良,默默耕耘,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仍在持续,至今不变。

    而如果非要将其用于制陶,那么,黏土筑成的土窑却并不是首选,只有石窑,才是耐热时间最长的。

    但不管怎样,这回李阳总算搞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原来镇子有很多的黏土,还有……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逛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