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隐
字体: 16 + -

第9章 农忙时

    一轮弯月悬挂在夜空,明亮的月光下许多人不停的挥舞着镰刀,浓密的稻杆不断的倒下,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谷桩。

    一块块梯田中,不时的有人直起腰来扭动两下,等稍稍的缓解了一下酸胀的腰背之后,又开始继续埋头苦干。

    因为想着等稻谷收完之后,就准备在稻田里面大批量的开始种植蘑菇,所以王正所在的田里并没有水,而是可以放心下脚的干田,干板的田泥足够承受一个成年人的重量。

    相比水田里面,需要挽着裤腿深一脚浅一脚的挪动,还要忍受小腿皮肤被谷叶划伤的痛苦,在能放下裤腿行走的干板田里面收稻谷要舒服的多。

    由于是梯田,特别是在半山腰和山脊上那些梯田,排灌水可没有那么容易。

    就算是今年村里通电后,大队出钱买了一台电动抽水机,可愿意使用的人却不多,除非是实在没有办法,怕影响产量的时候,才用一用。

    主要原因一个是用了电,就得出钱,在这个用鸡蛋换油盐,大家又找不到财源的时代,对于额外的开支当然是能省就省。

    第二个原因是,土改水田的第一年,田的渗透性特别强,在稍微干旱一点的年份,就必需的想办法往田里排水。

    所以,在排水不便的梯田里,哪怕是忍着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不便,和小腿被谷叶划伤的痛苦,人们也不会把梯田的水排出。

    这时代的盘中餐,真的是粒粒皆辛苦。

    弯月隐入云层,迎来了黎明前的黑暗。

    此时一块七八分大的田也已被割完,王正他们停了下来,带着镰刀准备回去吃今天的第一顿饭,毕竟艰苦的战斗才刚刚开始,还有一整天需要坚持,必须的把自己吃的饱饱的才能应付的下来。

    托蘑菇的福,这些天以平菇一毛二,木耳一毛四的价格批发给张大,挣了几百块钱,让两家人得以吃了一顿油水丰厚的早餐。

    早餐之后,就是全家齐上阵了。

    把所以工具都搬到田里之后,大家都开始忙了起来。

    王正和杨胖先把一个两平米见方五六十厘米高的木斗仓摆好,再把一个木框中镶嵌着大脚趾粗细竹棍的仓架向下平放摆好,最后再用高高的竹编围席把斗仓的三面围住。

    组装好斗仓,王正和杨胖一人抱过一抱稻谷,分左右站定,一人一下的把稻稍砸在斗架上面,饱满的谷粒随着稻稍与斗架的撞击溅射入斗仓中。

    第一下打下去之后是不能马上举起来的,必须的停顿抖动一下,这样能让没有溅射出去却已经脱离稻稍的谷粒抖落进斗仓里面,而不是顺着举起来的动作甩到斗仓的外面去。

    抱着稻把捶打三五下之后,放下打干净谷子的稻草,继续抱起新的稻把重复,连打三五个稻把之后,放下稻草的瞬间,顺势抓起三五根稻草,一抱一插一拉一甩,行云流水间,一整个稻草就飞向了远处。

    打谷子作为高强度的劳动,两个人必须的配合很好才行,体力差不多才能控制节奏,打一起打,歇气一起歇,这样既不浪费体力,也不至于造成一个人太辛苦而吃不消。

    最开始站在斗仓边打谷子的是王正爸和杨明,六年前是陈梅和王云,四年前变成了王正和杨胖,斗仓依旧是那个斗仓,人,却已经换过两次了。

    连续打了几十个稻把之后,在帮忙割谷子的杨明拿过来两个竹编大萝兜和撮箕,准备把打出来的谷粒挑到坝子上去摊开晾晒,并做个初步的清理,把谷子里面那些显眼的稻草用竹耙捞出来,这样做不但能降低晾晒的难度,也好减少晾晒的时间。

    杨明装谷子的时候,也是王正和杨胖的喘息时间。

    杨明一边撮谷子,一边笑着说道:“今年好,谷子没泡水干干的,可以一次多挑些。”

    “不着急,慢些也没关系,两天时间足够收完了。”王正看着满满的两大萝兜两三百斤的谷子,随口说道。

    虽是劝说,语气里却并没有担心。

    川人虽个矮,却力大,这是时代和当地的地形造成的,丘陵的地形,让使用车拉的机会极少,全靠肩挑或背上背着来运输,这样一来,力气自然就大起来了。

    力气虽然大了,可这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的重担,加上时代的穷困,营养不良之下,也让川人的个子始终不高,这就是川人虽矮,却肩宽体厚的由来。

    下一代人就好了,王正安慰的想到。

    趁着喘气的功夫,王正抬头巡视了一圈。

    近处陈梅和母亲王云都在快速的割着稻谷。

    而幺妹王萱虽然也在割稻谷,却总是停下来抬头东张西望或看看脚下,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似的。

    杨阳、杨月小兄妹两去年拉稻草到田坎上的工作,因为水田变干了的原因,换成了把稍远些的稻把往近处搬,好让王正和自己哥哥方便一些。

    远处收稻谷的人还有很多,有些劳力多的家庭,自己一家人就能完成收割,还有许多和王正他们一样,几家人一起合伙着忙碌。

    一个半小时后,陈梅起身回去准备吃喝,这一顿不是午餐,洋气的说法是上午茶,当地人叫做打腰战,腰的意思指的是中间,战的意思是因为赶时间,想打战一样的吃饭,合起来就是干活的间中打战一样的吃点东西,是不是很形象。

    毕竟高强度的劳动,想要避免劳损,就得多多的补充营养,而人的单次消化和转化能力都是有限的,多餐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了,这可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经验。

    许久以前就有了打腰战这样的传统,是不是感觉老祖宗很有智慧。

    五点过的早饭,八点过的腰战,十一点过的午饭,之后是长达四个小时的午睡时间,等下午三点多,快四点的时候,在打个腰战,之后太阳也差不多软了下来,农忙继续。

    等天色黑尽,总算结束了这从半夜三点多开始的忙碌一天。

    求收藏,谢谢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