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主征途
字体: 16 + -

第七十章 底气

    既然决定要放弃宁乡,徐寅自然要将宁乡上下搜刮一遍,像粮食、牲畜、布匹之类的物资自然要装车带走,不过好在他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以车辆不足为由拒绝了其他奴隶想要洗劫宁乡百姓存粮的建议。

    宁乡作为黄氏封邑内的大乡,拥有一千余户的人口,每年向黄城缴纳的赋税就有粟上万石,一百二十余万斤,丝麻布匹三千余,三老府可以每年截留一成留作为亭长、里正、乡内正兵的俸禄以及三老府的日常开销,徐寅等人在三老府粮仓内发现的粮食就不下百石,将从三老府获得的十几辆大车压的快要超重了。

    这个时代能够用来拉车的牲畜比较有限,无外乎马和牛,后世被大量使用的驴和骡子都没有看到踪迹。

    由于马匹比较精贵,护理起来也比较麻烦,徐寅从宁乡三老府内只找出四匹用来驾车的挽马和两匹用来替换的战马,能够用来驾车的更多的是牛。

    其实,这个时代已经发明出牛耕了,两头牛抬着一个杠子,杠子后面拉着一架青铜直辕犁,不过这种直辕犁耕地的速度并不快,而且青铜犁头容易毁坏,有钱的贵族买来不舍得让经常毁坏工具的奴隶使用,普通的百姓又没钱购买这种青铜犁,于是这种牛耕在刚被发明出来就被束之高阁了。

    后世封建社会为了保护农耕禁止杀牛,这个时代其实也是禁止杀牛的,不过这种禁止却不是用来保护农耕的,而是在于祭祀。

    这个时代祭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弭灾、求福、征伐、田狩、报谢等都要举行祭祀,这就需要用大量的牛作牺牲。

    在礼法上,凡祭祀,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

    牺牛是指色纯的全牛,肥牛即指长得肥壮的牛,索牛意思是经过简单挑选过的牛,为了掌管国家所有的牛在祭祀、军用等方面的用途,国家还设有牛人一职,其职责便是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在这个时代,牛虽然是保护动物,而且乘坐牛车也被当做是一件非常卑贱的事情,但是牛的数量依然多于马的数量,百姓们的运输多以牛车为主,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会使用马车。

    百姓都是趋利避害的,牛在身材上比较魁梧,体重比较重,力气自然要大,而且牛更容易养活,三户或者四户便可以合力养一头牛,但是马不同,马的身材比牛矮小瘦弱,力气也比牛的小,但吃的却比牛多,比牛精贵,不然就要掉膘,故而在牛车被发明的那一刻起,马车在百姓农业使用中的数量便越来越少。

    牛车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却有最重要的一点不能与马车相比,会驾驭牛车的人无法像会驾驭马车的人那样追求富贵。

    这个时代与前世在礼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要求非常的高,马车便应在这个御上,贵族出行乘坐牛车和走路都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按照礼法必须乘坐马车,这就需要一名能够驾驭马车的御。

    马车和牛车不同,牛车只需要讲究平稳就可以了,在速度上没有太多的要求,而马车却需要一定的速度,甚至贵族之间相互飙车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徐寅在前世的时候学过一篇叫做《田忌赛马》的文章,当然这片文章更着重讲述的是孙膑的智慧,而不是田忌的赛马,不过这样的故事在这个时代是不会发生的,这个时代讲究的是车马相连,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马车被称作小车,供贵族出行和作战使用,赛马便是赛车,赛车也是赛马。

    为贵族驾驭马车其实只能算作小福贵,真正的富贵是为国家驾驭战车,这是普通百姓由庶民阶层进入贵族阶层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也是比重最高的一个通道。

    此时距上古未远,战争习惯虽然已经不是三代之前那种只有贵族才能参与作战,但是担任中坚力量的依然是贵族,更准确的是士族,所以每场战争士族的伤亡比例是最高的,这就需要大量有本事的庶民去填补这个缺口,同时也为那些有本事的庶民提供了一个晋升的渠道。

    徐寅等人不过是奴隶出身,让他们驾驭牛车或者运货的马车已经勉勉强强,对于由四匹马驾驭的战车只能望车兴叹,无奈之下只能将战车去掉两匹马,战车的车厢也从原来的拉人变成拉货,最终要的是战车的速度被降为与牛车同速。

    时间刚过午时,徐寅便率领着奴隶队伍浩浩荡荡的驶出宁乡寨,与奴隶们同行的还有宁乡三老府的二十名女奴,主人遇害奴隶必须陪葬的法令让她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继续依附于这群刚刚强暴过她们的造反奴隶。

    至于三老府幸存的女眷,徐寅虽然之前也受到过她们的虐待,不过也决定以德报怨,没有再多做杀戮,让她们继续留在三老府等待黄城的救援。

    宁乡乡寨内有百姓百余户,分作两个里,他们所被授予的田地便在宁乡乡寨附近,同时徐寅等人叛乱的消息也是由他们率先获知,并且传递给宁乡三老黄岐。

    不过向宁乡传递消息的百姓毕竟都是少数,更多的百姓唯恐徐寅等奴隶的叛乱波及到他们,也顾不得春耕,直接扛着农具逃难到居住在乡寨外的亲戚家中,同时也将徐寅等人叛乱的消息在宁乡乡寨附近散布开来。

    徐寅一行人离开宁乡并没有直接向西,而是计划先向西北走五六十里路到达秦岭边缘,然后再沿着秦岭向西延伸的方向前行,按照从宁乡三老府查抄出来的舆图标注,沿途除了经过十几个里亭之外,还要经过同属黄城的另一个乡寨,辛乡。

    辛乡的历史其实比黄城更要古老,它在三代之首夏代便已经存在,为夏代宗室诸侯莘国的国都,本名莘城,在莘国破灭后其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依然居住在莘城附近,不过原来繁华的莘城却随着莘国的破灭而败落,逐渐演变城现在的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