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文明
字体: 16 + -

章1077 对于青铜剑的回忆

    一把武器的好坏,外形很重要。

    好的力学结构能使兵器坚固耐用。

    但是,这就好比是一个人进行锻炼,使身体能变得更加健康强壮。然而,这种健康强壮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他自身先天素质的影响。

    这个很好理解。

    那些运动冠军是经过严酷的训练才得以超越常人的,可常人就算经过严酷的训练也成不了冠军。

    用一下爱迪生那句老被人断章取义的话: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里并不是要否认努力的重要性。好种子不加耕耘,产量依旧有限。

    换到这里,外形结构很重要,但武器材料的好坏将决定它能达到的高度。

    .

    武器材料的好坏看两点。

    一个看硬度,硬则可保锋利;另一个看韧性,韧则不易摧折。

    但这两点在大部分时候是对立的。

    生铁含碳量高,硬而脆。熟铁含碳量低,韧而软。

    青铜中的锡,它的作用类似铁中的碳,多则硬脆,少则韧软。

    通常情况下青铜剑用的都是高锡青铜,所以它锋利,所以它……主要靠“刺”。

    那么,如果把含锡百分之十几的高锡青铜换成百分之几的低锡青铜,又会是怎么样呢?

    视频里的老兄铸了一把低锡青铜剑然后斜架在台阶上,再用单脚踩在剑身中央……

    弯了。剑身在脚踩处弯曲,即便脚离开之后依旧保持之前的造型,丝毫没有一丁点要恢复平直的意思。

    也就是说,太软了。真要拿去正式作战打斗,断可能是不会断了,但打着打着慢慢变成回旋镖的样子……却是可以预先想象得到的。

    .

    既然硬不行软也不行,那是否能通过调整配方,改变锡的含量,就像控制铁中的含碳量进而刚柔并济,由铁变钢呢?

    某国外的冷兵器锻造节目中,有时会有“剑尖固定后握住剑柄弯转30度”的考核指标,要求分别向两侧弯曲后能自然恢复笔直。

    而中国有句俗语:百炼钢成绕指柔。根据相关纪录片,中国铸剑人虽然造不出“绕指柔”,但绕个大腿还是没问题的。

    甚至已经有了,剑尖水平贴着地面,剑身能弯过来垂直,也就是能掰弯成90度,然后自然恢复的。

    青铜剑不需要90度。踩弯能恢复,差不多算它30度就已经很好了。

    那么,这样的青铜剑有可能吗?

    ……

    直接说答案。

    那位老兄,成功了。

    .

    突破点来自一本古文书上记载的一篇关于“相剑”的故事。

    “相”是“伯乐相马”的相。文中在对宝剑的描述上,使用了“列星、琐石、冰释”等词语来做形容,还有“静静的河水漫过河滩”这种意思的语句。这让老兄突然意识到:

    宝剑可能具有一定的纹路。而这纹路,可能就是达到某种技术指标后才会出现的特有标识。

    在仔细检查了一些青铜古剑之后,“有纹路”一事被证实,但与“列星”什么的相去甚远——列倒是列了,却没有星的味道,至少没有星辰冰晶的那种……璀璨闪烁(?)的感觉。

    毕竟不是宝剑,达不到也很正常。

    不对。是要“才正常”才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有可能是:只要能做出“列星”,做出“静水漫河滩”程度的花纹,也就能超越凡品,达到宝剑……不,是神剑纯钧,那种水准了。

    .

    视频的后面,近距离展示成品。

    一个字,美!

    剑的边缘锋刃处,应该是打磨的原因,哑光,非镜面,没有描写宝剑用的那种“寒光”,其貌不扬。

    但这锋刃所包围的剑身中央……

    大小不同,深浅各异,形状呈不规则多边形的晶状斑纹,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像繁星般闪烁,如碎石般密布,碎石间有冰面破碎似的裂纹。

    这些应该都是晶斑所造成的效果。但,“烂如列星之行”、“岩岩如琐石”、“焕焕如冰释”之言,恰如其分。

    除了这点点晶斑,整体的表面还显现出晶体般的光泽感。不是隔着玻璃窗看下面的晶斑,而是如小虫置于琥珀。确是“浑浑如水之溢于塘”。

    古人,诚不我欺。

    老祖宗真是……

    .

    主角老兄再次做了测试。工艺配方应该又有了改进,纹理不如之前晶莹剔透般的美丽。反而更像是之前检查用的大路货。

    但是!

    斜搁台阶用脚踩,脚触地面,剑身弯曲。然而随着脚掌的慢慢抬起,剑身也贴着鞋底恢复了过来。这说明它在韧性和弹性方面,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之后是测试刀具的锋利度。这种测试有个土办法,“片儿纸”。“片儿”是动词,就是把纸凌空捏着给削成条或片。

    纸性柔,受力则弯。用手捏住纸张的一角,纸面就像枝头的树叶,凌空摇曳。此时用剑切削纸张的中下部……

    但凡刃口不够锋利的,纸面就会“荡开”,哪怕你割开了大半……而就算能“片”下来的,切口也不会笔直。只有正真锋利到了一定程度的才能一剑而下,顺滑无阻碍,切口平直如尺裁。

    视频里面既然放了,结果自然是成功的。

    测试用纸像是a4打印纸。看着挺厚实,单手捏住一角之时纸面并没有“摇曳”的迹象。就展示的而言,此剑能轻松片儿质地较硬的纸,但质地更加柔韧的是否也能如此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吹毛断发”,那应该是不可能达不到的程度,否则不会不秀出来的。

    ……好吧。

    吹毛断发放现代估计也不是件容易事儿。传说中的神剑可能真有这么神,但它却不是眼前所急需的标准。量产型装备,“够用、易造、皮实”才是王道。比如二战时的波波沙冲锋枪,比如大名鼎鼎闻名遐迩的ak47。

    最后的最后,一把兵器的好坏,得看它整体的性能,除了硬度韧度,还有杀伤力。于是画面一转,来到了竹园。

    测试对象是一根两指半到三指之间(?)的嫩竹(?)。

    主角手起剑落……毛竹几乎是直着下坠,之后才慢慢倾倒。切口自然也是平整光滑,不似有毛刺的样子。

    紧接着又是唰唰唰三下,下半段化作数段。

    .

    东西实在是好。实在是太好了!如果现在能全面量产这种品质的武器……

    问题是,现在离当初看这视频的时候已经能说是“时间久远”,好多细节早已模糊不清。而那些属于“记得”的细节,其中也还有当前无法做到的地方。

    ……

    就这样吧,能想起多少是多少。

    先知操起一块记事板,开始回忆主角兄一路研究历程中的那些成败。

    锡的比例好像是十二左右。这个值肯定不准,但正式实验的时候,可以从这个值附近开始一点点的增减。

    熔炼温度……好像从从头到尾没有提到过。但因为是使用浇铸法,所以温度至少要高到能将铜和锡熔成液体。

    这个问题倒是不大。熔铁,温度达不到;熔铜,总是可以的吧?一千度多一点,才铁的三分之二。

    当前反倒应该重视坩埚的制作——熔了没地儿盛放那还怎么整?

    好在英明如先知我,之前就让狗头人开始研究耐火材料了。不知现在成果如何。“探亲”的时候去催一催吧。

    对了对了,还有取放坩埚用的大铁钳。没有坩埚钳,不仅熔液取不出来,更没法拿着坩埚进行浇铸。不过这个应该没啥难度吧?左右不过是加工一个结构简单的小工具,给他们画个示意图,再和探亲人员当面说清楚……

    就当它ok了。

    有了熔液,有了倾倒熔液用的钳子,之后就需要浇铸用的范。

    虽然不是学金属学机械的,但作为一个工科狗,用木头模子和木头沙箱做沙范还是玩儿过的。

    制范的关键之处,按先知的理解大致有两个。

    一个是怎么把模子取出来而不破坏周边的沙形——沙子没黏性,一点儿都不牢固。再怎么将它们压紧敲实,稍加挤碰就破碎没商量。而只要有一小处破损,整个儿也就算是报废了——浇铸时,金属熔液会以此作为突破口,将周围大片地区撕裂。

    这里的关键是,模子在第一个沙箱里半埋后,对沙子有个沿模子最宽处斜切的操作,并在切口处用木片儿蘸水“舔”一遍,在加固的同时,也避免之后与第二个沙箱里的沙子黏连,导致边缘破损。

    第二个关键之处是浇铸孔与透气孔的选取。

    顾名思义,浇铸孔就是注入青铜熔液的入口,而透气孔……

    假设整个沙范只有浇铸孔,那么随着熔液的注入,沙范内原本存在的空气就会不断被压缩。

    然而再怎么压缩,这些空气都不会消失不见,压缩后的体积也不能忽视。所以,必然会有一处或几处地方,会因气体压缩而排斥熔液的正常流入,最终导致铸件有缺陷——物理层面、字面意思上的,缺损与凹陷。

    透气孔就是给这些“废气”留的门路,让它们能随着熔液的前进,有个撤离的地方。

    .

    当然了,具体操作时各方面都存在更复杂的情况。

    但最最最令人讨厌的是,因为导热能力和熔液降温凝固等原因,沙范在研究中途就被抛弃,而转用了铁范。

    铁范就是在当前无法完成之物。

    ……

    没事儿。老祖宗那会儿也没这东西。除了沙范估计也就剩泥范和石范了。泥范好办,石范……哎——怎么都比铁范容易达成吧。

    不管怎么说,这路总是要走下去,办法总是要想出来的。

    还是先挖矿,再搞定坩埚和坩埚钳……

    ……!

    ……!!

    ……!!!

    码的!想太美也想太远了。

    关键的锡,特么这锡,

    又要到何处

    去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