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文明
字体: 16 + -

章1067 吾来利其器

    族人种植粮食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传说”。

    在传说中,人们看见有动物食用这类作物,于是也进行了尝试……结果自然是食谱之上又添了一条。

    然而,当时的人们还只会“采集”。也就是说,到了作物成熟的季节,便去寻那“天生嘉禾”,进行采摘……至于种植?那是啥东西?能吃吗?

    换句话说,在最初的时候就和采野果一样,完全是天种天长,自家只是捡个现成。

    于是乎,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吃绝种是不至于,但今年采集过的地方,来年,应该说未来几年,都会大幅减产——不似果树般稳定,更像是狩猎,捕杀过多会导致目标种群变小。

    于是乎,因为食谱扩大而增长的人口,开始催促着人们不得不向外迈出脚步,不断扩大搜索范围,开始往远方寻找新的物资来源。

    于是乎,人们开始分家,往四方游猎迁徙……然而,自然生长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

    然后,犹如“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世”一般,有智者发现,“天生嘉禾”它并不“天生”,它不是也不能凭空就“变出来”。

    由于适合采集的时间窗口窄小,一旦遭遇雨水就容易霉变腐坏,所以,人们在采集之时为了尽快赶去一片“禾田”,不会顾及掉落在地上的谷粒。而正是这些自家没顾得上回收的谷粒,来年成了“禾田”再生的源泉。

    ……

    哦!原来谷粒掉地上,到了明年还会长出来?!

    摘的时候掉地上的不去管它能长……那我往“禾田”外撒两把又会如何呢?

    ……

    至此,人工干预的,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也由此,人们将“天生”转向了“人为操控”。

    也因此,的条件,慢慢成熟了。

    .

    时至今日,定居已成常态,各地的“禾田”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种植的品种也变得多样起来。

    然而,但是,可惜……

    低劣的农耕技术使得粮食种植一直上不得台面,最多只能站在二线之外做辅助之用。当先知抛出锹锄耙,说:

    你们拿尖木头(木枪)戳地的效率和效果太差,不如试试我的这些。尤其是,翻地碎土扒拉石头,效果杠杠滴……

    闻言,围观群众一脸懵逼。

    哈——!?翻地?碎土?扒拉石头?这是要干啥子哩??

    种地,不是在地里戳些洞,然后把谷粒扔进去埋起来……防止鸟兽偷吃就行的吗?

    于是……这回就轮到“不懂农事”的先知,傻眼了。

    万万没想到,族人的农业技术之粗糙,竟至于此。

    .

    一番科普是少不了的。先知懂得不多,好多还是“知道该这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不过,既然在现代都是这么做的,那必然是有其原因在了。不懂?不懂那也先山寨,然后“总结-研究-改良”……不失为一条循序渐进的好路。

    .

    往事不去提它。先知的吩咐,执行吧。

    “这耙头,牢吗?”先知拿着八齿钉耙验看。

    钉耙由三部分组成:耙柄、耙头、耙齿。

    耙柄没什么奇特的,就是一长直棍子。

    耙齿同样普通,中指粗细,一指半长短,后端磨平前端磨尖的硬木枝,一式八根。

    耙头是核心部件。

    中间位置用“木炭吹火法”烧蚀出一个圆形孔洞,用于安装连接耙柄。孔洞两边转过90度,用泵钻改的木工钻,隔相同距离一溜钻出八个凹槽,用于嵌入耙齿。

    钻齿孔这一步,算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了。

    泵钻用的钻头大小要精心挑选打磨。钻孔时,齿孔的位置和方向要小心注意。齿与孔的大小要做最终微调——孔再钻大些,齿再磨细点,又或者需要添加一些填充物,粘结剂……

    .

    耙齿孔重的是个“齐”字,而耙柄孔要的是个“牢”字。

    如今先知见耙柄孔的直径好像超过了耙头直径的一半……才有了“牢吗”一问。

    “使用时再缠些藤条草绳啥的加固一下吧。”先知担心不够牢靠,那就随手加固一下,虽然简陋,但有用就好,“这样加固后,中间再添一根耙齿也不怕它崩了。”

    “确实!”长老点头,表示记下。虽然耙头在使用中并没有如先知所担心的那样容易坏,但加固一下又没什么坏处。何况第九齿还是要在耙柄孔的侧面上钻洞的。

    “其实……八齿可能也行。两边都往中间靠靠,把豁口减小。”先知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想岔了,而长老他们也没在这方面多想。

    “之前豁口留这么大,是担心最中间两根的耙齿孔靠耙头孔太近,有可能导致耙头损坏。现在想来,其实不用太担心,尤其是加固之后……八齿的九齿的,都做出来试吧。光嘴上说说没有用的。最后是哪种制作方便效果好,你到时候通知我一声吧。”

    .

    算是又有了改进,和自然也不会放过。

    对锄的改进,先知没有自信,只算是个想法:

    原本石制锄头是安装在l型木柄短枝的外侧,这回建议换到了内侧。

    改换的理由是,锄头是往回扒拉的,放在内侧,短枝可以提供支撑。怎么想都应该会比放在外侧,只靠草绳藤蔓支撑的,要来得强些。

    具体还得看实测。真实情况会是什么样,先知不知道。有空就去试试呗。没有调查,哪来发言权。

    先知其实还有其它想法,可当前条件不具备。

    说起来很简单。木柄和木制锄头做成纯木锄,然后在木锄前端加装铁制保护套。耐磨的同时,即坚且锐,利于破土,用铁量也更少。

    奈何,,八字的那一撇还没写完……只能以后了。

    锹的问题在于宽大的锹面不易固定。至少长老当前上报的最大问题,就是这“固定”。

    怎么说好呢?先知郁闷地表示,你们的头脑还是不够灵活。

    当初自己只说了“木柄下端劈开夹住木板,再用绳索固定”,说得过于简单,确实不够详细……但说用“绳子、夹住”固定,你们没必要“只用”绳子和“夹”来固定啊。

    “长老啊。刚才说的那个‘第九齿的安装’,正好也是解决这个‘固定’的办法之一哪。”

    .

    “第九齿的安装”,考虑到耙齿的固定方式和结构强度,光在耙头那儿钻孔……中间被烧蚀了一半,边缘就只剩下不足四分之一的厚度,太浅了。所以,下面的耙柄也要一起钻。毕竟,凹槽,也就是耙齿孔,要足够深才能正常使用的。

    但这话还可以再反过来说。这么做,在固定耙齿的同时,耙齿作为,也将耙头与耙柄给固定住了。

    同理,锹柄夹住锹面的时候,可以在锹柄锹面的连接处,钻透成孔,打入栓塞……两个木栓的强度可能就够用……还是三个吧。不过栓孔不宜靠得太近。

    嗯……考虑到要给锹面留出空间,所以锹柄也不能从头夹到尾,影响挖掘性能。那样两者互嵌的部分就不能太多……这样,木栓用两颗还是三颗合适,你们去试一试。

    除了木栓,其实还可以在互嵌部分的锹柄两侧锹面上打孔,然后用绳索缠绕的办法来加固。

    必要的话,木栓和绳索扎紧可以两个办法一起用上。

    然后……“劈开、夹住”也能改进一下。

    根据锹面互嵌部分的厚度,锹柄削去中间三分之一做成凹槽。

    然后凹槽底部两测的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再往下挖去一块,使得底部变成凸字型。同时,锹面互嵌部也挖一个凹陷,能与这个“凸”相卡嵌。

    这个,包括之前的,都应该属于(?)的灵活运用。以后有类似的地方,你们要灵活借鉴。

    呃……说的这几个,让整体的制造复杂了不少,加工难度提高得更多。不过,现在也不求一步到位。我这边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算是给了个建议和方向。现在能用几种就用几种吧。

    慢慢来。一年时间,研究、改进、推广……

    哎?

    之后种芋头什么的还会用到……那你们自己把握,自己抓紧吧。有问题,随时找我。

    .

    农事告一段落,具体事务会由长老等人进行安排,再由各负责人员接手具体事务。

    会议的最后,是对全族最顶级最优先事件,的信息汇总。

    是的。随着天气已经足够温暖,“远征”风险比冬季大幅减小,更由于之前“冶铁”成功却碍于工具等原因不得不止步……先知对于再次“出访”,有些按捺不住了。

    第一个担心的是,千万千万,生蛮别在冬季杀个回马枪,把狗头人部落给推平喽。

    真要这样,那自己非哭死不可——骚扰倒是可以接受。狗头人日子不好过的话,正好方便怂恿他们尽快过来“开分基。”

    第二个是急于查看“订购物品”,那些打铁专用工具,是否完工……

    其实完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自家即没有矿石(现在也没有),也没有冶金的经验,自觉怎么都得失败个几次,也就是要去狗头人部落跑个几趟多运几回,才能看到希望……至少是没想成功来得这么快,一次,就从运回的矿石中顺利提炼出了金属铁。所以订货的时候,态度不郑重、意志不坚决,语气中也没将它当回事儿。更关键的是,两族彼此信任程度不高,己方连定金都没下……

    本次与其说是去“看货”,不如说是“正式下订单”。先知准备一次性支付过半费用当定金——全款还是有些,嗯,那啥~

    对了对了。狗头人用的打铁工具,大小不见得适合族人,样式也可能落后。还是和那位“巫师大人”一起好好琢磨琢磨,再确定型号的为妙……

    .

    不管怎么说,

    命运的齿轮(伪),

    再次

    转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