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重生路
字体: 16 + -

第六章 数据

    多数基层销售人员都只知道拿来领导给的数据就开始打电话。他们根本不明白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差别有多大。甚至于几年后电话销售行业已经高度成熟了,也很少有基层员工真正了解内情。再到十几年后,情况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

    电话销售公司所需要的数据,也就是顾客信息。来源主要依靠所谓的中介来购买。当时隐私保护还没有被重视起来,相关法律和管理也几乎是空白。所以贩卖这些信息的人也并没有什么顾忌。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专门卖数据的,这样才卖的快。

    数据的价格差异很大,最便宜的一毛钱一条,贵一点的要五块钱一条。这还只是普通数据。特种数据就更贵了,有的十几块钱一条,最贵单条就要达到数百甚至数千元。当然这种数据电话销售企业用不到,只有一部分搞“神仙套”的人才需要那种数据。但是大部分玩“神仙套”的还是更青睐成本较低的低端数据。多年后“神仙套”被命名为电信网络诈骗。

    电话销售公司需要的大都是普通数据。普通数据中首先分为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以及三手以上数据。一手二手说的不是转手,而是中介向不同的公司卖出该数据的次数。如果一套新鲜出炉的数据已经卖给过某公司一次了,再卖给另一家那就是二手数据,以此类推。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一来中介不就可以随便说了吗?想说几手就说几手。其实不然。那个年代电话销售属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对电话销售还没有那么警觉和方案。所以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的成单率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就是说如果中介把多手数据以次充好来卖,买家很快就会察觉到。

    除了有几手之分,数据还有来源之分。比如量最大的手机注册信息。这是数据的主要来源,价格也相对便宜。因为这里面没有任何针对性,对于销售公司来说就等于是“盲打”。

    这种数据即便是一手的成交率通常也不会超过千分之十。只有极为优秀的员工能把这一概率扩大到千分之二十左右。而一部分能力过于有限的员工只能把这个概率做到千分之三左右。

    这样的数据如果是一手的基本可以卖到三毛钱左右。一千条就是三百,如果一个员工能通过这一千条数据来成交一单李老办就能赚到399。刨去数据成本和提成他也不算太亏。但只要这个员工稍微“能干”一点。把这个概率提升到千分之五,那么李老板就有得赚了。

    比较贵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购车信息和购房信息。这部分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那就是这些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是这种数据的量比较小,价格也达到一块钱甚至几块钱一条。这种数据老板是绝不舍得拿来发给普通员工去打的。数据的发放量是每次一千条。这要是下发一千条就是好几千块的成本,任何老板都会把这种数据留给他们认为的“精英员工”。而一个员工是不是精英的判断依据,当然是你一天能打多少通电话,然后用最便宜的信息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单率。

    而一旦被老板认为是精英员工的之后,就能得到相对比较好的数据。而好的数据就更能提高成单率。成单率提高之后员工的心气儿也好,信心也会倍增自然就更加努力。这一努力成绩就又上涨了,从而踏上了一个良性循环。然后就在一般人都看不起的电话销售行业发了财。在那个年代做电话业务员月入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并不只是传说。

    然而反之,如果被老板认为是“劣质员工”或者是普通应届生,那你就只能得到最差的数据。是一毛钱一条的那种吗?不,不是。老板连那种数据都舍不得给你。他会把其他老员工已经打过一遍或者几遍的那种数据再发给你让你再打一遍……

    这就是最坑爹的地方了。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就只好到门槛最低的电话销售公司先混口饭吃。整天闷头打着电话,听着老板、经理的各种激励,却不知道自己打的是“垃圾信息”,做的是无用功。

    而万阳的目标并不是那些高级数据。他想要的是这家公司的“终极数据”。那才是发财的关键。那就是男科医院的就诊数据。那才是一个卖性保健品的公司最容易成单的数据。这种数据的成单率,好的员工甚至能做到五成左右。

    但是这种数据不仅比较贵,量还少。所以要想得到终极数据并不容易。

    万阳的老板,李志森李老板不仅是个技术宅还是个自大狂。他是那种觉得自己目光独到能够看透别人的人。他时常嘴里念叨着一句当时在老板中间很流行的话“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不难,难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那时候很多老板和经理都爱念叨这句话。而且每个这么念叨的人都觉得自己是能够做到的那种人。他们坚信自己的智慧凌驾于大多数人之上,甚至凌驾于全人类之上。现在还没有成为世界首富,只是因为他们还在路上……

    李老板的自负当然有他自己的优越感支撑。毕竟人家在那个年代就出国留学,还学来了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东西。比如西方的经营管理文化,又比如自主编程等等。

    李老板每天看着记录表上的内容,他不只是在看员工的记录。更是在通过那些记录来揣测员工的内心活动。他很清楚有些记录是用来“注水”的。比方某员工在某一通电话的沟通进展一栏中如此写到“顾客对产品很有兴趣,但尚未决定是否购买。可下周再打一遍试试。”

    这就很明显是销量很差又担心老板怀疑自己不努力的人才会写的记录。因为李老板作为电话销售公司的老板,他很清楚电话销售绝大多数时候只有两种可能的情况。要么卖了要么没卖。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顾客感兴趣但是还没决定之类的。

    实际上“沟通进展”那一栏本身就是个“陷阱”。卖货多的员工从来都没时间也没兴趣在那一栏上填写任何东西。只有那些不但销售任务完不成,连每周的通话量要求都达不到的员工才会在记录里面“作假”。

    所以填写此类信息的员工,那通电话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沟通。甚至有可能压根就没打通或者压根就没打过。

    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员工,因为那些销售不好的员工慢慢的就会对打电话产生一种莫名的抵触甚至恐惧。他们怕被人家拒绝,怕被人家直接挂断,怕被人家数落甚至骂上两句。但他们没别的办法,要是有,他们最初就不会进入这样的公司……

    前一世万阳就在招聘会上稀里糊涂的被弄进了这家公司。因为这家公司也像所有类似的公司一样,打出了高薪来诱惑年轻人。当然,他们并没有说明,他们承诺的高薪是由极低的底薪和理论上有可能赚到的提成组成的。

    当时这家公司能在招聘会上大获全胜,招到了几十个年轻人。不仅因为他们的老板有着美国总统一般的演讲能力,还因为这家公司有一个长相甜美待人和善的人事经理。

    那姑娘不仅长得好看,说起话来还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又是李老板棋高一着的地方。电话销售行业做的就是概率。只要有足够多的人,打出足够多的电话,钱就能赚到。很简单的道理。

    所以招人可不是一个宁缺毋滥的事儿,而是一个越多越好的事儿。

    李老板深知,要想高效的招到人。他需要的不是那种冷着脸一副“铁面无私”的人事经理。他需要的是一个“形象大使”。所以他在开公司之初就在招聘会上物色到了刚刚毕业两年的小美女姜薇。

    而姜薇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帮他招到了人。也成功的成为了公司里几乎每个男人倾慕的对象。也包括龚主任。

    现在公司的规模已经有近百人之多。李老板又是个自命不凡的“老奸巨”。要怎么样才能从他手中搞到真正有价值的“终极数据”呢?万阳需要让李老板主动把数据拿出来,他得演一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