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道诸天
字体: 16 + -

第二章 无敌与真人

    要说这白云观主,在武术界是实打实的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却甘愿与陈行远称兄道弟,是何缘故。

    原来陈行远自从得了拳法传承以来,日夜苦修不辍,有了上一世的经验,重走修行路,自然是如鱼得水,进境飞速。

    不过是一年的时间,便到了拳法纯熟,明劲已成的境地;第二年入得暗劲,毫无滞碍;第三年徒步跋山涉水,寻求突破,化劲亦成。

    从第四个年头开始,陈行远便走上了试拳天下的道路,从北到南,从沿海到内陆,又从南到北,从内陆到沿海,最终打进京城。

    所向无敌,未逢一败。

    完完全全的把所学拳法,所有的对敌经验,都化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助力。

    这一番试炼下来,邀战天下各门各派武术名家,在实战中熔炼拳法于一炉。入得打破虚空,得以见神的境地。

    京城之地卧虎藏龙,流派也很广,高手无数,陈行远在找不到敌手以后,京城是必然要进的。

    但也没有人是陈行远的一合之敌,一记番天印,压的是京城群雄俯首,尽皆拜服。

    最后惊动了在京城隐居多年的任济容。

    那时的任济容早已退隐,在白云观内教导后辈,在徒弟、徒子徒孙尽皆败于陈行远手上之后才出山。不为报仇,只愿一战定高下。

    任济容年轻时,也曾打遍天下未逢对手。但英雄难过美人关,最终退隐。

    后来被推举为道教协会会长,就一直住在白云观。

    两人就在白云观内一较高下,没有邀请外人观礼。最终任济容因为一招惜败。

    事后任济容大方承认自己不是陈行远的对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是自己太弱,是对方太强”。

    此事之后,任济容把陈行远引为知己,二人时常讨论武学,体悟妙法。一来二去,他就在这白云观内住下了。

    连当年的“任莫敌”都败在了陈行远的手下,武林失声。

    陈行远“陈无敌”的称号,响彻华夏武术界。

    当年杨露禅在京城打下“杨无敌”的名号,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年龄了,虽说是还在壮年,但是与陈行远相比,却差了不止一筹。

    陈行远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自己能在五年内就臻入化劲,最终打破虚空,得以见神的境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两世的经历,两世练拳的累积之下,方才能突破如饮水一般容易。

    但是别人不知道啊,陈行远年纪不过二十三岁,在外人看来,就算是他打娘胎里开始练武,要想在二十年内臻于化劲也不是不可能,但明显是没有打娘胎里就开始练武的人。

    众人最终归结于陈行远乃是千年而一出的神仙一般的人物,神通有赖天授。他都成江湖传说了,陈行远听到后也是哭笑不得。

    甚至于还有人把他比附先贤,称其为“真人”。

    “真人”一词,最早出于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对于“真人”这一称呼,我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武当张真人,一代宗师级的无上人物。

    陈行远对于武林中人对自己的称赞却是毫不在意,自己无敌的名号是一拳一脚,一路伴随着杀伐打出来的,在当前的武术界,自己称无敌确实没有丝毫的作伪,这是天下群豪都承认的事实。

    除非有人能打败他,从他的手里夺走无敌的名号。

    但是对于“真人”这一称呼,陈行远自认为没有这个实力去担当这个名号,若是他的拳法能够再进一步,进入传说中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的境地。即是所谓的不见不闻,觉险而避之的无上境界,那么称为“真人”自然是名正言顺的。

    未达武道至高境地,尚需心怀谦恭,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提醒自己,要做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十二字真言,量己量力。

    陈行远近日来不断地在心中揣摩,结合自己两世的经验,探索晋升至诚之道的法门。

    至诚之道,与道合真之境地,如同一层窗户纸,说捅破也就捅破了。但是说是一回事,去做又是一回事了,要想捅破这层窗户纸,实在是千难万难。

    我的道在哪呢?陈行远扪心自问,心中来回思量,却始终没有启发。

    索性不再多想,拂去心头尘埃,平复心海,无所挂碍。

    在自己的卧房中,陈行远回想自己这五年来的经历,实在是犹如沧海变桑田一般,人生发生了巨变,平淡的生活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与如今的收获相比,却也是心甘情愿的。

    自己练拳的第一年,先在大学里老老实实的呆了有一年的时间。

    明劲练成之后,陈行远就退学了,走上了社会。因为曾经的经历,学校里安逸的生活实在是不适合自己。

    况且拳法练至深处,没有历经红尘的考验,道心是无法圆满的。

    红尘是海,众生都在争渡,虽然两世为人,但是依然看不透。

    离开学校时,也没有告诉家里人。开始给人当保镖,什么都不需要,拳头够硬就行,陈行远当然拳头够硬,所以不愁吃喝,日子过得相当的不错。

    如此一年,水到渠成般的成就了暗劲。

    接着,跋山涉水磨练意志,从感动中寻找力量,重走长征路。有句话说的好:“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这一年,打磨的道心通透,念头通达。拳法历经自然风雨的洗礼终于入得化劲的境地。

    虽然拳法进境飞速,但没有丝毫的虚浮之感。所有的进境都是日夜苦修不辍的努力所换来的。重走一番修行路,现世的根基相比于曾经来说,更是要强上一些,两世的累积加在一起,可不单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了。

    相同境界的人,没有三五个怕是拿不下他来,生死搏杀的经验并不缺少。

    陈行远估计,现在的自己如若面对曾经的两个自己,也是游刃有余,丝毫不落下风,拼命的话,可能会把原先的自己打败甚至打死。

    由此可见,陈行远这三年来的拳法修行是多么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再有两世的经验相助,犹如高屋建瓴一般,拳法的关隘都不能阻挡其分毫,好似根本就不存在一般,这正是陈行远拳法进境神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陈行远的医术高超。与人比武难免出现擦伤碰伤的一些状况,这时候,能够对症下药,对伤势进行医治,让伤处愈合,不留后患就非常的重要。

    对于跌打损伤完全能够做到药到病除,这也是陈行远拳法进境飞快的原因之一。

    这些经验与医术,都是一般练武之人所缺乏的。

    不坏,不坏。

    这是习武之人苦苦追求的无上境地,肉身纯净,无损无伤。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道高高的门槛,而是他向上攀登的阶梯。

    总有一天,他会触及真相,解开迷雾的。

    思虑及此,陈行远便收回思绪,不再多想,现如今差的只是临门一脚,缺少的只是一道契机,跨过了便是另一番新的天地。

    陈行远把如潮一般的思绪收回,存想丹田,静心平意。

    开始收拾行囊。

    目光打量卧房之内,布置很简单,一张木质铺着垫子的床,一床被子叠的整齐,放在床脚的位置。床头上枕头边,摆着几本线装书,都是手抄本,是陈行远亲自从白云观的藏书中抄写下来的。

    平时闲来无事,时常在心中揣摩,体悟妙理。万法皆通,诸法之间相互印证,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次回家,带着这几本书就足够了,余下的东西,皆不足以放在心上。

    想到这里,还需要买上一些东西,带给家里的亲人、父母长辈。做晚辈的,总要尽些孝心。

    想及此事,便让人开车出去,到附近的商场去逛一逛,看中了什么东西随便拿就是,自有人跟在后面帮着付账。

    在商场里逛了一圈,大包小包买了许多。转眼间就到了中午,觉得够了,便打道回府。

    回到观内,用过午饭之后,陈行远让人代为购买了一张机票,下午两点,从京城飞往鲁东的回家机票。

    时间还早,有些朋友在走之前还是要告知一声的。正所谓不打不相识,陈行远动手时也是有分寸的,轻易不伤人,待人接物如沐春风。和一些人成为了朋友,也经常聊天喝酒,探讨拳理。

    时间流逝,到了走的时候了。

    走之前,与观中众人一一道别,在这住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与观内的众人也都非常的熟悉。有人出言挽留,有人送上祝福。陈行远去意已决,在众人的告别声中离开了白云观,去了机场。

    下午两点,陈行远坐上了回家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