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不圆
字体: 16 + -

34、失之东隅

    从大多数职工普遍认同的工厂由鼎盛时期的末期进入衰退期开始,工厂的经营业绩可以说是江河日下,连年亏损,再也没有出现过经营盈利,全厂职工为此欢喜鼓舞的年份了……



    那时候工厂各种报告和公文中出现最多的词眼就是:工厂资金短缺、经营工作负重爬坡了……



    经营困难、业绩不景气,促使工厂加快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为加强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减少支出,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工厂的企划部门将过去计算生产各种产品的工时数量,换算成工费与产品的原材料核算成不同的产品价格,把工厂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纳入投入产出的管理核算体系中,车间和相关单位也先后按照分厂或分公司模式进行管理,目的是逐层向工厂职工传递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经营压力,激励全体职工同心同德为工厂摆脱衰退期、再铸辉煌而努力工作。



    在工厂层面上,为改变过去工厂经营过渡依赖上级单位的惯性思维,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自主发展模式,按照国家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外部和内部条件逐渐成熟的前提下,也改制成了公司的管理体制。



    伴随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倒逼人事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管理层逐级任免,逐渐取消了对下一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监管;管理人员只会逐层向上负责。



    无论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如何改革,并没有改变公司(原工厂,下同)经营业绩江河日下的趋势,与此相联系却是公司高、中层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和升降,延伸到职工队伍就是:减员增效、优化组合工作的推行。这时公司辅助单位也由过去的费用承包改变成了自负盈亏或向外承包的管理模式了,这些单位职工管理就更加边缘化了。



    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留给普通职工的感觉多数时候是机构名称和负责人的更换。基层管理人员和职工感受最深的首先是办公用品和劳保用品的减少;其次是采购人员增加原材料的赊账数额和欠缴职工社保费;最后发展到多年维持不变的工资收入也不能正常领取了……



    那时候,我们感觉最明显的是公司工作的双职工家庭,不是工作子女养活退休生活并不宽裕的父母,而是退休生活并不宽裕的父母,在紧缩生活、医疗费的前提下,补贴自己的儿女和儿女的下一代,这些职工成了名符其实 “啃老族”;尤其子女较多又都在公司工作的大家庭,因为“啃老”不均引发的家庭矛盾不在少数。我与媳妇不在一个单位,他的企业虽处在鼎盛时期的末期,但还没有进入衰退期,工资不高但始终能正常发放,我俩的家庭收入每每在关键时期还能东方不亮、西方亮;再者从小养成生活节俭的我们,一般不轻易在外花钱吃喝,因此没有父母的资助我们也能生活得下去。



    公司衰退期的底部也就是职工工资拖欠最长的时期。我记得我们机关工作人员拖欠工资最长的时期是八个月,分厂、分公司职工拖欠工资最长的时期是五个月;这是因为考虑生产一线职工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在拖欠工资上也有了三个月的差别。我那时一直在机关工作,因此拖欠我工资最多时期也是八个月,那时候,我八个月的工资也就叁仟多元。



    不可预料的事终于在大家的预料之外爆发了,就在上级单位负责人来公司研究公司发展、调整公司班子的时候,被公司的离、退休职工全部控制了起来。指挥、协调这次行动的是公司离休干部中的老工人,其中威望最高的还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士,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上级领导来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这次事件后来被定性为“群访事件”,开始由部分老工人和退休职工分组轮流守在上级领导干部的住所,后来扩大到全体退休职工、家属及待岗下岗职工,这些离、退休职工及其家属深受子女“啃老”生活之苦,而且这些苦恼又不能在子女面前发泄,因此在控制上级单位负责人的行动时,总是冲在最前沿,反映诉求时,常常是群情激愤、悲情连连……



    再后来在职职工也卷入了这次事件发展过程,公司的生产经营陷入了停滞状态,身为中层管理人员的我们虽没有直接参与这次群访事件,但从内心来说还是将支持的天平留给了那些冲在最前沿的离、退休职工……



    生产停产、职工聚会,惊动了政府相关部门,先后派出工作人员和部分警力到公司维持秩序;可这些人员每每听到职工八个月开不出工资的消息后,都远远站在公司大门外,对行动受到限制的上级单位负责人也不再理会,公司的混乱的局面丝毫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最终,诉求和承诺僵持在更换公司负责人和对公司今后发展的举措和目标上,走出公司的衰退期需要大批量的资金,更换公司负责人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公司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大量的资金从哪里来,怎样投入进来,大批量资金投入到进入衰退期企业后打了水漂怎么办?这些都是上级领导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势态的僵持激起了离、退休人员的更加愤怒,在与上级单位负责人一同上陇海铁路线的呼声即将变成行动的时候,这次群访事件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在上级单位负责人都得到允诺……



    公司最早是修建陇海铁路线的材料厂,距陇海铁路线的直线距离不足一百米,况且公司有直通陇海铁路线的专用线,与上级领导一起走上陇海线,对当时离、退休职工来说是件十分容易的事……



    失之东隅后,我对公司大门前的那条陇海线又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