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巅峰
字体: 16 + -

第1章

    莫雨涵正襟危坐,在某大型考试培训机构的会议桌前不停的深呼吸,今天她来面试。三天前这机构的人事看见莫雨涵挂在网上的简历,就打电话给她,让她三天后到公司来面试,这是一家国内比较有名气的大型考试培训机构。知道它大而强,莫雨涵想碰碰运气。会议室的门开了,进来了一位画着淡妆的年轻女子,微笑着冲莫雨涵说了声“你好!”莫雨涵礼貌地回应道“你好!”“那咱们开始吧!我想请问一下你近两年有没有考公的打算?”这话一出,莫雨涵愣住了。楞了几秒随即斩钉截铁的答道“没有!”随即女子解释道“我们公司规定不能招近一两年打算考国家机关和单位的人。”“哦”莫雨涵应了一声,随后女子问了她一些基本情况,令她惊讶的是这女子竟然比她年轻一岁,已经在这里工作一年了。雨涵有些心虚,心里似有一阵冷风吹过,幸亏我还年轻,要是20年后遇到个年轻小姑娘来面试,我这脸该往哪放?

    随后的试讲不到十分钟,就被那个戴眼镜的女面试官喊停了。她直接说莫雨涵连基本功都没有,虽然此时莫雨涵心里有些黯然,但她还是假装耐心倾听一位陌生老师的教导,这是礼貌,也是年轻人该有的姿态。但是她一个服装设计专业的女孩子,跑来面试考研培训机构的政治老师的岗位,也的确是胆子有点大。在很多面试官眼里,一次表现可是定了终生的,哪里会考虑被面试者是否有足够的潜力待挖掘。想这些没用,随后她假装轻松的离开了那个看似高大尚的大楼。

    其实刚刚进大楼到这公司的行政处去找面试官的时候,坐着等

    待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她目睹了两个行政处女职员的办公室大战,那个时候的她便怀疑这公司在人事方面的公正性,不过她一个外人,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也只是胡乱猜测。更大的问题是这面试官竟然连她简历提都没提,看都没看过。面试官似乎对学历和专业这东西不屑一顾。

    莫雨涵拿过一次国家奖学金,自己读的学校不好,也是一所二流大学。如今对学历文凭这件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说法,说什么“如今的大学生不值钱了,大学毕业还不如农民工,是个人都能让能够成为大学生”,还有更难听的“大学生比驴多,”“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了,就是通识教育,想鲤鱼跳龙门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这时候,莫雨涵真想当面恨恨地骂一句“翻你妹!”

    在这个世界上,根据爱好和特征,人是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型的,有天资过人的,有踏实肯干的,有蠢笨憨厚的,也有心狠手辣,偷奸耍滑的,各色人等,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彩多样的世界。人们要承认这种差异性。

    也必须理解人才也许不是那些真正能说会道的,人才是你把他到一个环境里他可以很快的学习新的技能,能生存下去,也是那些苦学苦干积极向上学习的人,并不断创新的人,再不济,也是那些做事有毅力的人。这学校也是一样的,有一流的,也有二流,三流,甚至不知名的野鸡大学。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你不能指望所有的学校都成为名校,一来要靠学校领导是否真正真抓实干,管理适当,是否选贤用能,是否有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想法,二来因为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里政府的关注度自然会不一样。当然只要一些想养老的人,混一口国家饭,那就不要想着发展了,迟早有一天会悄无声息的死掉。

    莫雨涵初中在一所校风很差的学校里读书,这所学校的高中和初中是合并在一块的,说校风很差,不是说初中的这一批学生败坏校风的,而正是高中的那些大孩子带坏了整个学校的校风,这是建在山区的一所中学,这个区的很多孩子都在这里读初中,混高中,完了就去外面打工了。按理来说,条件艰苦,学生们更应该在学校努力,学点真本事,将来为家乡做点贡献,但是这些高中的大孩子不是谈恋爱就是打架,甚至有高中

    生为了一个女孩子而把情敌砍成了植物人。星期一开会的时候校长讲话强调的不是学生的学习而是安全问题。慢慢地初中学生的家长们开始焦虑了,于是各自找起了门路。在初升高升学考试时偷偷地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其他区去考试,情况持续了几年,初中的尖子生所剩无几,即使有尖子生留在了本校读了高中,最后还是废掉了。教育局注意到了当地的情况,校长也有点慌,用强制限制生源的方法解决生源流失问题,但是已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了,后来这所学校被改制,成了当地的一所中专。从此那个学校就消失了。

    要想绝对的公平,那是扯淡。然而大多数二流院校的学生是有名校情节的,特别是像莫雨涵这样的二流学校的尖子生。她们要么是因为高考的时候失利要么是生病才被迫流落到二流院校的,就像上帝的弃儿,没有被命运垂青,没有去想去的名校,所以心里难免留有遗憾。然而学的好不好在于自身努力,所以了不起的老师,都不会拒绝一个好学的学生。千万别以为进了名校就能成为名人,也别认为自己学校不好就成不了优秀的人。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批二流学校的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所以她们在大学格外的努力。希望用努力和

    奋斗可以弥补过去的失误和过错,而重新走出一条路。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