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女王带我飞
字体: 16 + -

第007章 理想VS现实

    韦煌是金融学科班出身,虽不是一流大学毕业,但是他所毕业的东海省重点高校——东海财经大学。基于地域优势,据说活跃在省会水城金融圈里的精英们,有半数以上都是东海财经大学毕业的,这层坚固的校友圈子撑起了东海省金融事业的半壁江山。



    韦煌还记得上大学时的第一节投资课,讲课的是位女老师,已经记不起来叫什么名字了,但他清晰地记得第一堂课那位老师就刺激他们:你们要记住,从你们迈进东海财大金融系的那一天起,你们就已经有了通往人生巅峰的通行证,最后能否成功剩下的就看你们自己了。刚从题海高中出来的韦煌,懵懵懂懂的,直被这话激的热血沸腾。放在现在,他肯定认为这不是废话嘛。



    也就是这位教授投资学的老师,据说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拿来做投资了,自己只穿二十多块钱的裤子。韦煌搞不清楚,这到底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还是一个很丧的故事?



    四年的学习时间,每一次课上分析国际国内金融局势,每一次讨论成功上市企业的案例,都给包括韦煌在内的这群半大孩子们带来不小的冲击,因为他们相信,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也会成为这诸多案例的某一个实施者,说不准还会去纳斯达克敲响那悠扬的钟声。



    即使不能去纳斯达克敲钟,他们至少还是会出入高档写字楼,西装革履,光鲜照人,与高端客户接洽谈判,迎来送往,动辄成千万上百亿的资金,都在他们指尖流转。当时的他们尚且无法想象出,把金钱只当成是一个数字,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越过白领阶层,直奔金领是他们共同的期待。因此,虽然同样是研究钱的,金融系的学生从气质上看起来,都要比会计系的更显高贵一些。



    带着这般憧憬毕业了,韦煌他们这一届的运气格外好,赶上银行大规模扩招,就光abc一家东海省分行就要招聘近一千人。除了像良伟那种自己都记不清挂掉多少科的货色,但凡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两个证书的同学,基本手上都至少有一家银行的录取offer,即便没有进入银行,也有投行、保险可选。虽说行业无贵贱,但是在金融系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环境里,确实存在一个心照不宣的鄙视链,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然而,当大家纷纷到岗之后,才发现现实与自己理想中的职业生涯相去甚远。



    不少同学被分到了国字辈银行驻乡镇,甚至村里的网点,美其名曰“到基层锻炼锻炼”,事实证明,这一锻炼可能五年十年就搭进去了。你要说就算是锻炼五年,五年之后也才二十七八岁嘛,发展机会还是大大的。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蒙昧,而且安逸的环境里生活五年,足以摧毁任何一个人所有的开拓力与拼搏力。



    拿到银行录取offer的同学,直接留在地级市区的已是少之又少,就算能留下,多数都是出自金融世家,或者有个富贾一方的爹。这些来自家庭的能量优势多是毕业之后才显现出来的,足见当时的同学们有多么低调,当然,也有可能是韦煌不够敏锐,或者说就是愚钝,以至于没看出他与其他同学的家庭背景之悬殊。知人识面这项能力他在工作之后好多年才慢慢被“训练”出来,其中大部分还都要归功于颜夕。



    单从工作地点这一项上来说,韦煌是相当幸运的,他之所以能留在省会城市——水城,恰逢是z银行入驻水城时间尚短,不像国字辈银行发展的那般彻底,遍地开花,所以网点少,人员集中。



    从他实习之后定下的岗位来看,他也是幸之又幸,这就要说起银行内部的鄙视链了,公司条线——零售条线——会计条线。他有幸恰好就留在了鄙视链的最高端公司条线上,后来听人力上的小姑娘说,他的性别和驾照起了很大的作用。



    即使已经比很多同学走的更远了,韦煌对工作的幻想还是抵不住来自现实的打击。



    的确是西装笔挺了,可不管你这一天有多累,还是得每天熨烫,因为衣冠整洁是职业素养,是对客户的尊重;的确是经常与客户接洽,可是上一代干实业的民营企业家约等于农民企业家,业务质朴到根本就不需要商务谈判,更像是菜市场买菜的讨价还价。



    “我需要多少多少的贷款。”



    一番贷前调查之后,“不行,只能给你多少多少。”



    “再加点儿呗。”



    “你还有什么能够抵押、质押的吗?结算存款能留存多少?代发工资一起办了吧?”



    “行行行,都依你,那这利率……”



    “已经是权限内最低的了……”



    “ok,成交。”



    就算是这样,韦煌自觉已经比还在靠发米、面、粮、油招揽客户的同学们高级多了,这也成为他相当一段时间内自信心的主要来源。所以,即便有再多的不如意,他都心怀感恩,其实现状还不错哦。



    韦煌到营销一部已经半年了,除了帮忙打杂之外,蓝海集团是他一直努力想要做成的优质客户。为什么他这样一个毫无背景的无名小卒,能和蓝海集团攀上关系?



    机会起源于当时韦煌在会计部实习的时候,他负责分发企业客户们的银企对账单。他发现一般企业每次来取对账单的都是同一位财务人员,三两次之后就像连连看一样,这个人来了,就很快的可以找到他们的对账单。



    有一次韦煌在上网的时候,搜素引擎里弹出一条某某企业发生泄漏事故云云,就随手点进去看了看,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跟这些企业有联系的,虽然那联系只是传递一下银企对账单那么小小的一环。鬼使神差的,他把自己能够记住的公司客户名字逐个输入搜索引擎,查询他们的相关资料,后来他又从同学那里听说了更多可以查询企业各类信息的官方网站,如此企业的经营、规模、生产销售等等情况全都一目了然。



    对于一个会计柜员来说,他的这些工作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可人生中遇到的很多机会,可能最初都是源自这多此一举。



    从此以后,韦煌对那些所谓的“优质”客户们的对账人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一来二去,便熟络起来。不要说他违反职业道德,不能平等对待客户,银行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机构,直接决定了嫌贫爱富的本质。



    在韦煌定岗之后,他还特别有心的给这些客户挨个打电话说了岗位变动的情况,为不能继续为他们服务表示很遗憾……部分客户可能以为是电话推销,等不及听完就扣了电话,多数还是表示感谢,一番寒暄。在跟蓝海集团的财务人员的同话中,对方多问了一句,“您的意思是以后您负责公司客户营销吗?”



    韦煌继续客气道:“是啊,以后如果有需要还是可以继续为您服务的。”



    “还真有可能,我们有个项目还在筹划中……不过我做不了主,等我跟主管汇报一下,如果有机会可以一起坐坐……”



    “好呀好呀。”韦煌很激动,他听说过前辈们跟进客户跟了两年之久,最终寻找到合作的突破口。这就是传说中的“放长线,钓大鱼”吧。



    因此,对韦煌来说,蓝海集团是一个颇具特殊意义的客户,而且,那次的事情之后,这特殊意义恐是更无法撼动了。



    然而……事与愿违。



    那天颜夕把韦煌叫到办公室,韦煌激动么慌的心乱如麻,但没成想是说蓝海集团的业务的事情,这让他心里有些莫名的失望,聊完业务之后,那就不是失望了,简直是难过到了极点,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走了,这可能是他工作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挫败。



    “蓝海的项目你先放放……”虽然颜夕的目光很平静,但听到“蓝海”二字,韦煌心底被压抑的那股子冲动又欲喷薄而出。他不解的盯着颜夕,他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要停下蓝海集团业务的进度,按照计划,下周就要放款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部都要在放款那一刻才算板上钉钉,业务就是他韦煌的,鸭子还在他的锅里。



    “这业务啊,太顺利了有时候不一定是好事,相信我不会害你的。”面对韦煌的不解,颜夕继续劝道,语气平缓,不急不躁,让人不容置疑。



    虽然韦煌明白,在很多客户的业务上面,会有一些灰色地带,不该问的就不要问,可是此刻他却有点儿脊背发凉,因为蓝海是他的项目,从最初的接触到审批,都是他一手推动操作的,也就是说,所有业务上的签字韦煌都是主办人员。他莫名害怕起来,颜夕话里的隐含意思显然是说有些事情是他还不知道的,如果他对蓝海的尽职调查做的不够仔细,赔进去就有可能是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因此不弄个水落石出,他是绝对无法放心的。



    好像是看透了韦煌此刻的担忧,颜夕突然起身走近他,放低声音在他耳边耳语一番。



    “这件事你切记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我也还不确定消息的真伪,所以,抻一抻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