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9.莫小瞧鸡毛蒜皮事
听到岗位分配,最后进会议室的那两位有些得意地笑了。其中一个说:“国和,我早就跟你说过了,我们俩肯定能进特稿部,都是参与重大新闻、重大选题、重大策划的采访,一发稿子就是最少半个版起步,有的时候甚至一个整版、两个整版甚至更多都有可能,并且经常是连续报道。不像那个什么‘民生部’,天天就到街头巷尾、旮旯角落,与那些大妈小市民打交道,采访一些无关痛痒、家长里短的小事、破事,稿子也一般也就三两百字,发在不起眼的位置,有时候就一两行字,顶多算个‘豆腐块’,我们都是有分量的‘大部头’!”自然,这位就是吴延康了。
两人的谈话无意中传到罗明的耳朵里,他心里咯噔一下:难道他们事先就知道岗位分配情况了?也就是说,他们肯定和报社的人很熟悉了,否则怎么可能提前获知信息?“那这次招聘还公正吗?”一个疑问冒出来。瞬间,罗明释然了,这个“人情社会”,认识个把熟人再正常不过,就算背后有什么暗箱操作,也是无可奈何的;这还走了正式的招聘程序,有的在背后一个电话就直接“安插”,很多人也是毫不知情的。自己作为一个初入社会者,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外来者,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门路,在这种谁也不能逃避的大环境和大氛围中,能获得这份岗位,就知足吧,也就无视了曾国和、吴延康这二人带有一些狂妄的笑。
和很多企业一样,除了领导层级少数中层干部外,报社一般都实行大办公室制,也就是把一个几十甚至上百、数百平方米的大厅分成若干个“格子”,也就是“工位”,每个工位有一把椅子,配一部电话(一般一个部门一个号,几部电话共用),三五个抽屉,很简单。当然,场地宽裕一些的,会把不同的部门相对独立起来,用一些屏风做个“隔断”,还摆放一些绿植装饰,场地紧张的就可能“将就”,只要有个座位就行。那时候,《楚安都市报》的记者写稿都是手写的,所以也就没有电脑、打印机一说,就整个大厅配置了一台传真机,用来记者接受自己“线”上部门传真来的新闻素材。
报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记者们白天上班、编辑们晚上上班;所以,通常情况下,总编室白天空无一人,晚上是最热闹的;很多记者和编辑难得碰上面,就是记者之间也不是天天能见到,因为工作的大部分场地都在外面——采访都是在外面跑,回办公室就是写稿子,除非稿子的情况特殊或者晚上的采访活动要当晚成稿,否则记者交完稿子就可以下班回家了,剩下的事情都交给编辑了,自己该干嘛干嘛,烧烤撸串都可以。不过,有时候编辑对于稿子中有疑问的地方,还是会深更半夜打电话把记者吵醒的。
民生部的主任刘元是个年轻人,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但已经是《楚安都市报》的“老人”了。《楚安都市报》是《楚安日报》的子报,是顺应全国都市报蓬勃发展大趋势的产物,创办于1996年——在1996年前后,全国都市报异军突起,包括《华北都市报》《三河都市报》《齐秦都市报》《海外都市报》《大江报》等,杀入市场,搅动了整个报业的格局——刘元就是那个时候放弃国有企业的工程师职位,凭借心中的一团火红热情,毅然投奔了这份全新的事业。当然,《楚安都市报》也并没有亏待他,给了他中层正职的岗位,而且还算《楚安日报》的编内聘用事业身份——和《楚安日报》正式事业身份有稍稍的不同,但岗位晋升、工资待遇、提拔任用完全一样。
《楚安都市报》创办之初,楚安省会城市西州已经有一份晚报《西州晚报》,西州市的市民自己订阅的报纸除了《西州广播电视报》,就是《西州晚报》了,前者主要是看看一周的电视节目安排、后者主要是看看一些街头巷尾有趣的新闻,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车祸、刑事案件等。这份晚报有近40年的办报历史,在采编、管理、广告、发行等方面都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当然,这些经验都是没有竞争的、传统的。《楚安都市报》祭出的第一项举措及时自办发行,立足西州、覆盖全省,构建由“发行部→发行站→发行员”的发行网络,实行“上门订报、送报上门”和“今日订报、后天看报”的方式,大大冲击了《西州晚报》的传统邮局发行的方式。
“刘元们”就是以“关注市民生活、服务寻常百姓”为宗旨,坚持“市民有需求、记者有行动”,“市民有诉求,报社有回应”,短短四年就在西州市创出了一片天地,逐渐赢得了市民的信赖,“横刀夺爱”,硬生生地抢去了《西州晚报》的市场份额,而且增长势头迅猛,大有与《西州晚报》抗衡甚至超越并取而代之之势。这次招聘,就是《楚安都市报》铆足了一股劲,奔着打败《西州晚报》的目的而去的。
经过与办公室的对接,刘元安排好了罗明、叶文、杨力三人的工位,然后把三人和老记者谭有亮叫到自己的工位跟前,相互做了介绍,然后说:“你们三人的基本情况我都有所了解了,都有一定的新闻工作基础,我相信你们能很快上手。‘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存”,我们的报道就是围绕这个重点来开展的。可能有的同志也看过我们的‘民生新闻’,就是帮读者解决拿不到工钱、下水道堵塞、停水停电、噪音污染、人行道板破损,询问一个办证、考试的要求等等鸡毛蒜皮的事情,但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也必须认真对待,认真去‘跑’,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满意,这是我们《楚安都市报》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为什么报社这次要充实你们三人到民生部的原因。”
“可能你们会觉得到了‘民生部’是被边缘化了,写不了大稿、成不了大器、得不了大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我们民生新闻的稿子是写不大,有时候只要那么两三百字、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但是这小小的稿子承载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读者遇到重大新闻、突发新闻就会打我们的‘民生热线’,我们的新闻线索、新闻资源不就拓宽了吗?突发新闻只要我们接到了线索,是可以去跑的,并不是新闻部专属。大家要知道,我们每天有一个‘民生新闻’版,这是专门刊登我们为读者排忧解难的这些稿子的,而且,如果你们在不违背报社的‘串线’原则,写了其他方面的稿子,其他版面也是可以发的,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发稿既有‘确保’的,又有‘争取’的,这难道不是优势吗?”
(本章完)
两人的谈话无意中传到罗明的耳朵里,他心里咯噔一下:难道他们事先就知道岗位分配情况了?也就是说,他们肯定和报社的人很熟悉了,否则怎么可能提前获知信息?“那这次招聘还公正吗?”一个疑问冒出来。瞬间,罗明释然了,这个“人情社会”,认识个把熟人再正常不过,就算背后有什么暗箱操作,也是无可奈何的;这还走了正式的招聘程序,有的在背后一个电话就直接“安插”,很多人也是毫不知情的。自己作为一个初入社会者,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外来者,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门路,在这种谁也不能逃避的大环境和大氛围中,能获得这份岗位,就知足吧,也就无视了曾国和、吴延康这二人带有一些狂妄的笑。
和很多企业一样,除了领导层级少数中层干部外,报社一般都实行大办公室制,也就是把一个几十甚至上百、数百平方米的大厅分成若干个“格子”,也就是“工位”,每个工位有一把椅子,配一部电话(一般一个部门一个号,几部电话共用),三五个抽屉,很简单。当然,场地宽裕一些的,会把不同的部门相对独立起来,用一些屏风做个“隔断”,还摆放一些绿植装饰,场地紧张的就可能“将就”,只要有个座位就行。那时候,《楚安都市报》的记者写稿都是手写的,所以也就没有电脑、打印机一说,就整个大厅配置了一台传真机,用来记者接受自己“线”上部门传真来的新闻素材。
报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记者们白天上班、编辑们晚上上班;所以,通常情况下,总编室白天空无一人,晚上是最热闹的;很多记者和编辑难得碰上面,就是记者之间也不是天天能见到,因为工作的大部分场地都在外面——采访都是在外面跑,回办公室就是写稿子,除非稿子的情况特殊或者晚上的采访活动要当晚成稿,否则记者交完稿子就可以下班回家了,剩下的事情都交给编辑了,自己该干嘛干嘛,烧烤撸串都可以。不过,有时候编辑对于稿子中有疑问的地方,还是会深更半夜打电话把记者吵醒的。
民生部的主任刘元是个年轻人,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但已经是《楚安都市报》的“老人”了。《楚安都市报》是《楚安日报》的子报,是顺应全国都市报蓬勃发展大趋势的产物,创办于1996年——在1996年前后,全国都市报异军突起,包括《华北都市报》《三河都市报》《齐秦都市报》《海外都市报》《大江报》等,杀入市场,搅动了整个报业的格局——刘元就是那个时候放弃国有企业的工程师职位,凭借心中的一团火红热情,毅然投奔了这份全新的事业。当然,《楚安都市报》也并没有亏待他,给了他中层正职的岗位,而且还算《楚安日报》的编内聘用事业身份——和《楚安日报》正式事业身份有稍稍的不同,但岗位晋升、工资待遇、提拔任用完全一样。
《楚安都市报》创办之初,楚安省会城市西州已经有一份晚报《西州晚报》,西州市的市民自己订阅的报纸除了《西州广播电视报》,就是《西州晚报》了,前者主要是看看一周的电视节目安排、后者主要是看看一些街头巷尾有趣的新闻,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车祸、刑事案件等。这份晚报有近40年的办报历史,在采编、管理、广告、发行等方面都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当然,这些经验都是没有竞争的、传统的。《楚安都市报》祭出的第一项举措及时自办发行,立足西州、覆盖全省,构建由“发行部→发行站→发行员”的发行网络,实行“上门订报、送报上门”和“今日订报、后天看报”的方式,大大冲击了《西州晚报》的传统邮局发行的方式。
“刘元们”就是以“关注市民生活、服务寻常百姓”为宗旨,坚持“市民有需求、记者有行动”,“市民有诉求,报社有回应”,短短四年就在西州市创出了一片天地,逐渐赢得了市民的信赖,“横刀夺爱”,硬生生地抢去了《西州晚报》的市场份额,而且增长势头迅猛,大有与《西州晚报》抗衡甚至超越并取而代之之势。这次招聘,就是《楚安都市报》铆足了一股劲,奔着打败《西州晚报》的目的而去的。
经过与办公室的对接,刘元安排好了罗明、叶文、杨力三人的工位,然后把三人和老记者谭有亮叫到自己的工位跟前,相互做了介绍,然后说:“你们三人的基本情况我都有所了解了,都有一定的新闻工作基础,我相信你们能很快上手。‘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存”,我们的报道就是围绕这个重点来开展的。可能有的同志也看过我们的‘民生新闻’,就是帮读者解决拿不到工钱、下水道堵塞、停水停电、噪音污染、人行道板破损,询问一个办证、考试的要求等等鸡毛蒜皮的事情,但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也必须认真对待,认真去‘跑’,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满意,这是我们《楚安都市报》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为什么报社这次要充实你们三人到民生部的原因。”
“可能你们会觉得到了‘民生部’是被边缘化了,写不了大稿、成不了大器、得不了大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我们民生新闻的稿子是写不大,有时候只要那么两三百字、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但是这小小的稿子承载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读者遇到重大新闻、突发新闻就会打我们的‘民生热线’,我们的新闻线索、新闻资源不就拓宽了吗?突发新闻只要我们接到了线索,是可以去跑的,并不是新闻部专属。大家要知道,我们每天有一个‘民生新闻’版,这是专门刊登我们为读者排忧解难的这些稿子的,而且,如果你们在不违背报社的‘串线’原则,写了其他方面的稿子,其他版面也是可以发的,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发稿既有‘确保’的,又有‘争取’的,这难道不是优势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