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长江和庐山
字体: 16 + -

第1章 ZQ、川江、三峡和宜昌 (一)山城ZQ

    旅游长江和庐山

    ——作者:山居

    前言:笔者1988、1991、1993年,曾三次旅游长江三峡,两次经九江上庐山。其时三峡大坝正在规划和建设,三峡大致还保留原貌。当年笔者作过一些笔记,将沿途所见记载下来。现在再翻阅当年的记录,还觉得在些趣味。因此重新将三次见闻,集中整理在一起。这篇游记**而已,不知阅读的人觉得如何?是否可以共勉?是否能够同感?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部作品记叙的是30年前,即改革开放10年时的情形。当时的景况现在已经不存在,可以说现在的巨大变化,是过去变化基础上的继续。那么再过些年现在的情形,又将为新的变化所取代。总得有人把面对的一切,用文字记载下来,笔者尝试的正是如此。

    总目录:

    第一篇:zq、川江、三峡和宜昌,4a打印纸72页,3.9万字。

    第二篇:长江之上和到庐山,4a打印纸72页,3.9万字。

    第三篇:武汉行纪及回程到家,4a打印纸75页,4万字。

    合计:11.8万字。

    ***********************************************************

    第一篇:zq、川江、三峡和宜昌

    (内容提要:几次长江上旅游都是走zq、川江、三峡、宜昌的线路,下面一并合起来叙述。其中长江上的所闻所见,也都是葛洲坝后、三峡工程前的景况,对现在人来说这已经成为逝去的历史。)

    目录:

    (一)山城zq 1……………………………9

    (二)我观川江

    第1节:川陵56号 9……………………16

    第2节:船上生活 17……………………22

    第3节:文化传承 23……………………32

    (三)船行三峡

    第1节:风景sc33……………………39

    第2节:跨越历史40……………………46

    (四)宜昌行纪

    第1节:宜昌一天47……………………52

    第2节:抚今思古53……………………58

    第3节:码头接船59……………………65

    第4节:现实复杂66……………………71

    ***********************************************************第一篇:zq、川江、三峡和宜昌

    (一)山城zq

    (内容提要:这里面文字叙述的zq以怀旧为主,和现在的zq对比应该是天壤之别。1997年6月18日zq直辖市正式挂牌,本文描述为直辖之前的情形。)

    上世纪八十年代djy市总工会(1988年建立djy市前,称灌县总工会,为叙事方便简称县工会或市工会),连续几次组织旅游团外出参观。事由应该是灌县1980年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1年即向全县推广,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1982年中央1号文件,全国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灌县还在经济上发生变化,1981年开始干部第一次发放奖金;每人80元钱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此后每到年底都有。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吃饭问题解决,旅游的事情提上日程。县工会迎头赶上,自1982年起;每年都出面组织,到峨嵋山旅游。每次40~80人,如果40人就包一辆大巴车,如果80人就包2辆大巴车。车船票由工会统一购买,各单位为参加旅游的买单。另外如果出省每人每天,还有7.00元的生活补助。参加者全县各基层工会推荐,重点是县级机关的同志。因为其他基层工会,如教育工会也组织自己的成员,去bj、桂林、庐山等地方旅游。到1987年县委机关的同志,差不多都去过峨嵋山,1988年又开始组织去庐山。

    市工会的本意,是想象峨嵋山一样;把尽可能多的人,都组织起来去庐山一次。不料只组织一次,由于种种原因就停止了;其他基层工会,也没有再组织外出旅游。这时候我在中共djy市委宣传部做秘书工作(之前长期做机关打字员),经单位推荐参加其中之二次。一次是1987年上峨眉山,一次是1988年去庐山。领导的本意是峨眉山,我是最后去的;那么庐山就让我第一次去。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要有条件大家都想,去外面一睹为快。应该向阅读人交待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90年代初,各种旅行社如雨后春笋。逐渐形成的现实是,国人外出旅游,国内国外都方便得很。

    去峨眉山那次我个人作了点特殊贡献,主要是向同车每人收取了1元钱,一共40多元分别给两位大巴车驾驶员。因此大巴车带我们参观乐山时,顺带参观了五通桥;回程时的大巴车,顺带让我们参观眉山“三苏祠”。在人平工资每月就那么100元左右的时候,1元钱居然能起这么大的作用!1988年5月djy市总工会又组织上庐山,这次由市工会吴主席带队。听吴主席说他看到名单上有我,心里格外高兴。因为那次我在峨眉山的不俗表现,他听人汇报过,这次去庐山说不定能帮上他的忙!外面的世道复杂,很难说会遇到什么?吴主席军人出身在部队干到团级,转业到地方后任djy市总工会主席。

    djy市总工会庐山旅游团,1988年5月16日起程动身。我们(笔者、老沈、老罗)一行三人,为稍后出发的旅游团队打前站。其分工是老罗在zq,我在宜昌,老沈去九江。其中老罗是城建委的职工,老沈是市总工会的干部。市总工会那位吴主席,给我们每人发一件,1.5米长0.5米宽红绸横幅。上面印有“djy市总工会”字样,说是供联络使用这次旅游团由他带队。我们乘公交车到西门车站,再乘街车到火车北站沿途也没有什么,上午进火车北站乘慢车先去zq。

    同样在这年我女儿8岁上小学三年级,爱人小学教师,安排好家里我携带两个包出发。一只装换洗衣服,一把折叠式雨伞的双肩背包;一只装书籍和毛巾、洗漱用具、等日用品的挎包,内装总共带有的300元钱。另外还带上茶叶和一只塑料水壶,这种壶盖和壶身可以分开使用,壶盖当杯子、壶身装茶水。

    临行前新买一本中国地图册,在市委宣传部向先前外出过的人,借一本《长江三峡》小册子。小册子书为zq长江轮船公司旅行社,1986年编辑出版以下简称“小册子”。书的文字不多但内容很详尽,应该为旅游长江的佳品“伴侣”。还携带一架新买成,价格不到200元的海鸥牌“205相机”。装上时下正流行的彩色胶片,预备原途有好的景点时摄上一张两张。同时也带上一些全国粮票,还有身份证,和宣传部秘书的工作证。

    20年前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串联。笔者和一群同学,也是这样乘慢车去zq的。那次车箱里挤得一塌糊涂,里面的人或坐或站根本动弹不了。虽然我们几个都有坐位,经历两个半天和一个晚上,到达zq后每人的脚都肿胀。1988年5月16日,这次肯定比那次好!虽然行车慢一点,自cd到zq到近20个小时;但车箱里面不拥挤,每人都有坐位还能稍许走动。一个晚上后5月17日上午,我们都好手好脚,到达zq菜园坝火车站。

    接下来的年辰我又路过zq两次,1991年那次我们是一行5人去jx景德镇,接一辆品牌叫《昌河》的小面包车。那次是坐快车下午上车,当天晚上只乘车约10个小时就到zq,车上几个人打一阵瞌睡。到菜园坝站下车后只有4个人,在车站出口足足等一个多小时,那位掉队的老兄才现身。听他说因为睡意不清醒,自己在九龙坡站就下车;后来向铁路人员求情,搭乘顺路火车头赶来的。1993年我们也是一行几人,乘船经三峡去武汉。这次是参观对口单位“hb函授大学”,而我们工作的单位是“sc干部函授学院”。这次也是乘车先到zq,因为有经验这次没出什么事,大家顺利到达菜园坝。这两次都是去朝天门购船票,然后在当天登船成行。

    菜园坝火车站在长江边,1966年那次我们下车向上朝山城望去。鳞次栉比的木板旧阁楼,由小青瓦盖顶,木柱子支撑。象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鸟笼,暗淡景象让人有些伤神。1988年再向上回望,目光所及之处都是10层左右,或10层以上的新楼,完全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后的两次虽然只是间隔几年,感觉上zq越来越美,建设越来越漂亮。过去的少许旧房旧屋,完全掩映在新楼新房新气象之中。美中不足是新建筑,红砖外墙居多;楼房的样式单调,呈火柴匣一样的为主。(2016年再去zq,完全是与世界同步;崭新的一片高楼大厦,时下的山水zq有东方曼哈顿之称。)

    乘船沿长江而下途中所见到的城镇,其房屋建筑基本上也是这样。近年新建的房屋将原有的旧房都比下去,旧房文物式的成为新建楼房的点缀。另一方面散落在山间平坝的农户,房屋旧的少新的多,应该说修新房已经成为趋势。

    市工会旅游团我们打前站的三人安排如下,zq为第一站留一人等候大队。然后要先在这里游览一天,将红岩村、zq人民大礼堂、解放碑等地看过。第二天再乘船沿长江而下到第二站宜昌,笔者在这里负责接待大队。宜昌游览一天后,再乘船沿长江而下到九江,上庐山住3至5天。回程乘船到武汉,坐火车沿襄渝线到cd,乘大巴车回djy市。沿途的食宿由所到地的工会代为联系,车船票也是在djy市时就联系过预订了。

    我们中有两人即笔者和一位姓沈的同志,当天下午就要乘涪陵轮船公司的游船沿长江出发,另一位即老罗留下等待旅游团大队。我们三人在一个挣外快的女大学生手上,1元钱买一份zq地图。她还指点我们乘新建的高架公路上的公交车,沿长江和嘉陵江绕行。这样一是费省能一站到底,二是不会阻车。按她说的我们乘车沿江边高架公路,先到长江、嘉陵江两江汇舍的朝天门,再坐在车上路过解放碑一带。

    当年解放碑高出四周的平房瓦屋,这时只有是纪念性建筑。看到zq饭店还是8层高楼。有资料说这幢楼原本10层,抗战期间被rb军机炸掉两层。1966年的时候,这幢建筑是sz区最高的。现在1988年,和四周新建的大楼相比中等而已。此外zq这时还有两座长江大桥,三座嘉陵江大桥,和长江、嘉陵江客运索道。2016年来zq,当年的zq饭店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好多幢,高入云端的摩天大厦。

    1966那年我们一群红卫兵,由cd接待站安排。凭学校开具的一纸证明,乘免费火车来zq,住红岩村附近的zq市工业学校。总共住了一个星期7天,再由学校接待站发给免费火车票返回。当年12月31日红卫兵免费乘车结束,上面指示步行串联。上千万大学、中学生们的其中部分,起码百万以上,又步行在祖国的大地上。当时县以上都设有接待站,各方面管理措施也到位。人们都在低档次的平均主义下生活,这方面也没有出什么乱子,直到1967年5月红卫兵们的串联才停止下来。

    1966年10月zq市区,红卫兵乘公交车还不要钱。期间我们首先参观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还去过曾家岩***公馆。另外也去了渣滓洞、白宫馆、zq大学,以及***题写的:zq市人民大礼堂等地。在我们的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山城zq的夜景,特别是从小龙坎一带观看。江上的航标灯,轮船夜航的探照灯;山城街道的街灯,满山房屋的照明灯;以及天上的点点繁星,都融汇在一起构成壮美的画卷。

    某天在sz区肚子饿了,几个半大小子曾经,想去zq饭店找吃的。里面的员工问我们每人的标准多少?我们报价2角这已经相当不错了,那时候的红卫兵接待站伙食是每三顿0.35元。但饭店方说最低标准,也要0.30元才能给开一餐饭,还是因为是红卫兵才这样。我们几个商量后咬着牙答应了,于是有人把我们带到底楼,一处叫二食堂的地方。

    那里有不少人在正在忙碌,他们只是叫我们在一张桌子的凳子上坐,然后就不再理睬。我们也觉得3角钱吃顿饭太贵,自己知趣地离开另外找地方吃饭。须知当年我们去zq革命串联,每人身上带的钱还不到10元。虽说是设在各学校的红卫兵接待站,可以赊欠但手续烦琐。由老师充当的接待人员很厉害,盘问我们这些15至16岁的初中学生毫不客气,自己情感上也有些受不了。现在回想起来,历史终于跨过那段荒唐年代,走上现在正确发展的道路。

    1988年解放碑的江边的有许多个体饭店,招牌上有河水豆花的字样。店家解释说做豆花的水,全是从江河中用桶挑上来的。长江和嘉陵江水在zq交汇,zq早就有更清沏的自来水。不知道这些店主们,为什么要做河水豆花?我们三人在这里吃一顿豆花饭然后告别分手,我和老沈去船票上指定的码头登船。还应该说明我自带的相机,在zq基本上没有怎么用。

    因为zq无论那里照相场面都很大,“205相机”取景范围很小。我们三人分手的时候,在朝天门码头请人代按快门照了合影。后来回djy市冲洗照片后,我把合影照挑出来再次冲洗,都分别送给照片上的人。那些年冲洗彩色照片经过三阶段:一是由照相馆邮寄rb冲洗,二是自己去cd冲洗,三是djy市街上冲洗。1988年djy市街上有商店,已经能够冲洗彩色照片。(山居)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